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以太幣(ETH)持幣集中機構化趨勢明顯:70%由交易所、質押合約與ETF掌控

以太幣(ETH)持幣集中機構化趨勢明顯:70%由交易所、質押合約與ETF掌控 / Tokenpost

以太幣(ETH)生態系正快速邁向機構化,分散程度與底層結構也出現重大轉變。根據鏈上數據顯示,截至 2025 年 8 月,前十大以太幣地址共持有約 8,390 萬枚 ETH,佔總流通量的約 70%。與過去由加密「大型個人持有者」主導不同,如今已由質押合約、中心化交易所及機構投資者掌控整體格局。

根據 Chainalysis 最新報告,這些加密基礎設施類型的地址——包括智能合約、質押池、託管錢包與 ETF 等——現已成為ETH的主要持有者。例如,以太坊轉型為權益證明(PoS)後的核心支柱「信標鏈質押合約(Beacon Deposit Contract)」中,目前鎖倉量已超過 6,588 萬枚 ETH,占整體供給的 54.6%。

目前總流通供應量約為 1 億 2,071 萬枚,而自 5 月發佈「Pectra 升級」以來,ETH 發行量已趨於零,流通供給呈現高度穩定。這意味著,以太幣的「稀缺性」不僅受到技術更新強化,也將加深在金融市場的長期價值潛力。評論:這種趨勢或可進一步推動 ETH 類黃金化發展,成為新世代金融體系中的價值儲存載體。

根據數據工具 Glassnode 統計,僅排名前 200 名的地址,就擁有超過 6,276 萬枚 ETH,佔總量逾 52%。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地址大多屬於交易所熱錢包、智能合約、流動性橋接協議或機構級的冷儲存載體,進一步顯示出 ETH 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質押收益及跨鏈應用等多元領域的廣泛應用情境。

另一方面,機構投資者在以太幣市場的影響力也明顯增加。例如,資產管理巨頭黑石與富達透過 ETH 現貨 ETF 方案,已累積大批持倉。而若干上市企業亦將以太幣納入其財務帳冊作為「公司金庫資產」。評論:儘管以太幣價格波動性高於比特幣(BTC),但其在智能合約與應用層的實用性,仍吸引具前瞻思維的機構布局。

目前包括以太坊共同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維塔利克·布特林)在內的早期開發者,不再是 ETH 的主要持有者。鏈上資料顯示,大型持幣地址已多為提供基礎服務的機構型錢包。此一現象雖引發「集中化」擔憂,但其實多數 ETH 持倉正在參與網路營運與共識維護工作,有助整體生態穩定性。評論:從某個角度來說,這是以太坊邁向成熟金融基礎設施的一種「制度化重分配」。

綜上所述,以太幣已從早期「去中心化個人持有型資產」逐步演變為支撐 Web3 網路與企業應用的「機構型通貨」。未來其角色將不僅止於投資標的,更可能作為新一代資產結構與金融基礎建設的核心支柱。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其他相關文章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