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以太坊基金會於 24 日(當地時間)在官方部落格發布的說明,該基金會已將「互通性」視為未來 6 至 12 個月內最關鍵的開發優先事項。此舉旨在簡化使用者體驗,以「意圖驅動架構」與「通用訊息傳遞機制」為基礎,改善整體網路運作效率。
目前,以太坊(ETH)生態系中同時存在多個第 2 層擴展解決方案(Layer 2),但各自採用不同的技術與設計,導致加密網路呈現資訊「碎片化」的狀態,使用者常需耗費心力應對多鏈交互帶來的複雜性。為解決這一問題,研究人員已將互通性列為優先事項,並指出訊息處理速度緩慢是現階段的技術瓶頸。
基金會表示,目標是建立一套新系統,讓使用者僅需表達「意圖」,不必處理區塊鏈交易的繁複技術細節,由底層鏈自動完成轉帳、交換與結算程序。為實現這一願景,將針對「包含時間、確定性、L2 結算、簽名效率」等指標進行效能最佳化。
以太坊基金會將互通性相關開發劃分為三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為「初始建構」,分為三個子項目:
- 開放意圖框架(Open Intents Framework):這是一組模組化、輕量的區塊鏈元件,支援意圖導向應用。目前已有原型智能合約上線,預計將於下半年完成審計並測試跨 L2 驗證功能。
- 以太坊互通層(Ethereum Interoperability Layer):該層基於 ERC-4337 帳戶抽象標準打造,用以實現多條 L2 之間的信任最小化連接,並提升智慧型錢包的安全性與可用性。
- 互通性標準:一系列針對跨鏈操作設計的新協議。其中包括:
- ERC-7828 與 ERC-7930:定義統一的跨鏈位址格式;
- ERC-7811:讓同一代幣在多條鏈上被視為單一資產;
- ERC-5792:支援複合交易調用;
- ERC-7683:標準化意圖資訊格式。
第二階段則是「性能強化」,著重提升整體網路傳輸速度與降低訊息傳播延遲,進而改善互通性體驗。
最後的第三階段是「技術整合與落地」,聚焦強化 Layer 1 的交易最終性,例如導入更快速的最終結算機制,以及擴展零知識證明(Zero-Knowledge Proof)應用範圍等。
評論:此一策略被評價為推動區塊鏈使用者體驗「模組化」、「無縫化」的關鍵轉捩點。專家表示,若這些技術能如期進展並在短期內進入實測階段,整個 L2 生態的擴展性與智能合約的使用效能將迎來顯著飛躍。
根據基金會發布的規劃,互通性不僅是技術迭代,更是以太坊朝向「使用者導向模型」邁進的重大里程碑。隨著相關標準與框架逐步成形,加密貨幣領域可能迎來一場跨鏈交互體驗的革命。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