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金融時報》於 24 日(當地時間)的報導,全球金融市場即將迎來巨大的債務挑戰。2026 年,全球將有高達約 33 兆美元(約新台幣 4,587 兆元)的債務即將到期,這波債務高牆預示著主要先進經濟體將面臨嚴重的再融資壓力。隨著高利率環境持續延燒,市場流動性將被進一步壓縮,進而對包括比特幣(BTC)在內的「高風險資產」形成壓力。
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IF)公布的數據,截至 2024 年第一季,全球總債務規模已達 315 兆美元,在平均債務期限為 7 年的前提下,全球每年需要再融資的金額約為 50 兆美元。值得注意的是,2026 年單年到期的債務金額將較前一年激增近兩成,突破 33 兆美元的關卡,幾乎相當於這些國家年度資本支出的三倍。評論:如此龐大的資本需求,極可能在利率未下調前阻礙新資金進入加密市場。
高利率環境對市場的影響甚鉅,對於財政狀況吃緊的政府、或信用評級偏低的企業而言,再融資將面臨極大難度。這將直接導致資金市場的流動性緊縮,使得股票、垃圾債、開發中國家債務與加密貨幣等風險資產的資金流入遭到抑制。即便美國聯準會(Fed)在年底有機會降息,市場也普遍認為很難回到 2010 至 2021 年的「極低融資成本」環境。
比特幣生態系如今也難以脫離這波傳統金融循環的影響。目前全球約有 95% 的比特幣已被挖出,加上企業儲備合計的持幣量接近 100 萬枚 BTC。在這種背景下,比特幣愈來愈被視為「流動性敏感型資產」,高度依賴全球資金流動與監管趨勢,很難再單靠四年一次的減半週期來準確預測價格走勢。評論:比特幣不再只是「數位黃金」,而是更貼近主流金融市場的震盪周期。
2026 年剛好也被視為比特幣此一價格週期中可能處於「熊市」的位置。如果全球資金供給無法顯著增加,比特幣將面臨更大下行壓力。《金融時報》指出,現行金融體系要維持穩定,每年至少需要 8% 至 10% 的流動性增幅。若未能達標,市場就可能進入波動與收縮交錯的階段。
不過短期來看,流動性尚未出現明顯緊縮跡象。截至 2025 年 6 月,美國、歐盟、日本與中國等四大央行的廣義貨幣(M2)總量年增率已達 7%,金額來到 95 兆美元。經濟學者 Michael Howell 指出,其納入短期債務與現金等指標的「擴張型流動性指數」,於 2025 年第二季達 182.8 兆美元,續呈成長趨勢。然而,他同時警告該指數可能在 2025 年底前後觸頂,接著下滑。
從歷史角度來看,當市場總流動性見頂後,往往會隨之引來市場劇烈波動與資金壓縮。通常伴隨的現象還包括風險資產大幅賣壓以及短期利率急升。對於加密貨幣投資人而言,掌握流動性週期將是未來策略中的關鍵。比特幣已逐漸從「替代資產」走向與傳統資產同頻的「流動性反應資產」定位,這也意味著其價格將更緊貼全球金融環境的脈動。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