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BTC)交易手續費市場在 2024 年區塊獎勵減半後顯著下降,引發外界對其長期「網路安全性」的擔憂。根據 Galaxy Digital 的最新報告指出,如果當前趨勢持續,比特幣恐怕將淪為「沒有交易可結算的結算層」。
根據該報告,自 2024 年下半年開始,過去推動鏈上活動的 Ordinals 和 Runes 的熱度已明顯衰退,導致比特幣鏈上交易需求下滑。受此影響,平均交易手續費已降至歷史低點,甚至部分區塊的交易手續費接近於零。Galaxy Digital 預估,到 2025 年 8 月,約有 15% 的區塊可能變成「無手續費區塊」,大幅削弱比特幣區塊獎勵的經濟誘因。
從礦工的角度來看,現況更為嚴峻。2024 年減半後,每個區塊獎勵已減為 3.125 BTC(約 3 億 4,587 萬韓元),然而交易手續費收入卻驟減超過 80%。這不僅衝擊礦工的盈利模式,也可能威脅比特幣「網路維護動機」,進一步削弱區塊鏈的運作安全。
此次手續費下滑的根本原因,來自鏈上活動的「結構性變化」。關鍵在於 OP_RETURN 交易類型的急劇變化。當 Runes 掀起熱潮期間,這類交易一度占整體交易量的 60%,造成區塊空間極度擁擠、手續費高漲;但如今該類型交易比例驟降至 20%,區塊空間壓力紓解,也讓手續費快速回落。
OP_RETURN 因可永久保存資料、無法重用,雖不會造成未花費交易輸出(UTXO)膨脹,部分人士予以擁護;但該操作主要用於儲存非金融資料,占據寶貴的區塊空間,引發是否為「鏈上垃圾(Spam)」的爭議。尤其預計即將推出的比特幣核心 v30 版本,將支持容量更大的多重 OP_RETURN 輸出,此項功能勢必激化爭論。
此外,比特幣鏈上活動正流失至鏈外平台,也進一步削弱其交易吸引力。目前現貨型比特幣 ETF 資產規模已達 130 萬枚 BTC(約 14.45 兆韓元),而這些資產多數長期閒置、缺乏鏈上活動。另一方面,NFT 和迷因幣交易熱度則明顯轉移至 Solana(SOL) 等手續費低、處理速度快的區塊鏈平台,使比特幣在交易市場的競爭力進一步下滑。
Galaxy Digital 警告,當前發展方向恐將使比特幣淪為「氣化結算層」,日益依賴 ETF 或中心化交易所等外部系統所形成的「紙上比特幣」架構,間接削弱實際鏈上結算與手續費收入。評論:這也代表比特幣的鏈上經濟活動正在被「金融產品化」稀釋,與去中心化精神背道而馳。
報告進一步分析比特幣的 UTXO 結構,指出數百萬枚 BTC 仍儲存在對量子電腦脆弱的舊型腳本格式(如 P2PK、P2PKH)中,潛藏潛在風險。相對而言,較新型的 Taproot、P2WPKH 等安全腳本正在緩慢增加市場占比,但仍需時間普及。
Galaxy Digital 最終強調:「若比特幣未能發揮其應有價值,其作為加密資產網絡的安全性與永續性都將受到根本威脅。」該報告呼籲,唯有激發鏈上實質用途,才能支撐以手續費為基礎的比特幣安全模型。評論:若鏈上交易需求持續疲弱,比特幣系統的長期信任機制也將面臨更深層挑戰。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