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工智慧(AI)新創企業蓬勃發展,但其中許多公司其實缺乏真正的技術創新,只是將既有模型套上新包裝,即所謂的「提示詞中介(Prompt Intermediation)」模式。根據 O.xyz 創辦人、IO.ne 共同創辦人 Ahmad Shadid 的觀察,這類依賴 OpenAI API 的商業模式存在嚴重結構性風險,只需一次平台政策變動,就可能全面瓦解。
根據 Ahmad Shadid 近日發表的評論文章指出,這種倚賴 API 的 AI 公司恐將在未來數年面臨嚴峻淘汰潮。他預測,到 2027 年,全球 AI 新創中將有超過 70% 瀕臨消失,稱之為「API 大清算(The Great API Purge)」。Shadid 指出,若平台方提高計費費率、限制使用權或更改服務條款,這些企業將因無法適應快速變化而遭淘汰。
業界已有明顯徵兆。例如,GPT-4o 的使用費用近期大幅波動,導致多個專案的營運成本激增至原本的兩倍;而圖形處理器(GPU)供應瓶頸,則迫使小型開發者接受更慢的處理速度。此外,只要平台方更新內容政策,即可能導致生成功能被封鎖,突顯整個產業對「中心化計算門控」的高度依賴。
Shadid 指出,AI 業界如今應從比特幣(BTC)的出現中尋找突破。正如比特幣於 2009 年開創「去中心化貨幣系統」,AI 產業也需要打造真正的「去中心化 AI 堆疊(stack)」。這意味著運算資源、模型與數據都應進行分散部署,不再依賴單一的 API 金鑰。只要條件允許,工作可以轉移至最快、最便宜的 GPU 叢集;而模型則儲存在分散式的存儲系統中,藉由不可竄改的方式進行處理與驗證。
進一步結合「Web3」架構,AI 生態系將能導入新的代幣經濟模式,解決 Web2 難以克服的瓶頸。在此模式下,去中心化的 GPU 營運者、模型策展人與資料管理者都能透過「代幣」獲得獎勵,所有運算結果皆可支援鏈上驗證。此外,即使雲端服務中斷、或特定地區封鎖服務,內容與模型仍可透過抗審查的儲存與驗證流程持續運作。
Shadid 更指出,當引入智慧合約後,用戶社群能共同參與規則設定、模型治理與效能審查,創造某種「自我調節」的系統。相較之下,傳統軟體服務(即 API 為基礎的應用)需依循平台條款,被動應對變化;而唯有將資產、邏輯與升級機制實作到區塊鏈上,這些應用才有可能長期自立營運。
評論指出,這股趨勢也逐漸被投資人所重視。純粹以使用者介面為主的 AI 新創,隨著獲利模式透明化,將被市場給予較低估值;反觀具備去中心化運算網路、授權資料與代幣經濟設計的 AI 專案,將有望獲得溢價評價。實際上,部分資產管理公司已將「收益分配自主性」與「基礎設施穩健性」列為核心投資指標,而大型語言模型供應者亦積極尋求原創內容的版權合作,如 Shutterstock 與 OpenAI 之間的協議案例。
Shadid 最後強調,唯有建立「去中心化 AI 基礎設施」,才能支撐長期可持續的 AI 生態。他主張:「AI 基礎建設無法租來,必須由開發者親手打造並持有其主權」,並視此為下一波技術革命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AI、去中心化、OpenAI、API、Web3、GPU、代幣經濟、智慧合約、比特幣(BTC)
評論:這篇觀點提醒我們,當前的 AI 熱潮可能只是泡沫的表象。要真正支持去中心化與自立模式,AI 必須學會像比特幣那樣「構建於自由與不信任之上」,這對開發者與投資人而言都是一項新的思維挑戰。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