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僅用五年時間,對加密貨幣的政策態度產生了180度的轉變——而這背後,正是「政治」力量的驅動。加密貨幣過去曾被傳統金融與政界邊緣化,如今卻成為聯邦政府、國會與總統大選的核心議題。川普總統近期不僅推出個人迷因幣(Meme Coin),更計劃將社群平台結合應用型代幣,展開明確的「親加密」政策。另一方面,美國國會也通過兩黨協議,推動歷來首部穩定幣(Stablecoin)監管法案。
早年,美國依據反洗錢國際金融行動工作組(FATF)推出的「旅遊規則」(Travel Rule)對加密企業展開嚴格監管,實為捍衛美元主導地位的一部分。不過,隨著穩定幣被視為鞏固美元全球地位的重要工具,政策風向也出現重大轉向。2023 年 8 月,聯邦上訴法院法官內奧米·拉奧(Neomi Rao)裁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 Grayscale 現貨比特幣 ETF 的拒絕「缺乏正當理由」,為市場投下震撼彈。該判決最終促成 2024 年黑石集團(BlackRock)比特幣(BTC)現貨 ETF 的核准,標誌著傳統金融正式大舉進場。
目前,美國約 21% 的人口擁有加密資產,藉此推動加密貨幣深入銀行、科技巨頭與零售投資人等廣泛人群。搭配川普的再次現身,「加密友好」已從社群熱點走入正式政壇。在「USS MAGA」旗幟下,華府迎來有史以來最親加密的行政團隊。
不過,這波政治急轉彎也潛藏風險。一旦曾領導反加密浪潮的伊莉莎白·華倫(Elizabeth Warren)等反對派重新掌權,整個產業恐將面臨更嚴苛的稅務、規範與法律挑戰。華倫已公開批評川普的穩定幣政策、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社群平台與來自卡達的私人飛行資助,形容此為「腐敗網絡」,並揚言展開一場反制行動。
與此同時,親加密派則拋出一系列具前瞻性的經濟計畫,包括將比特幣納入國家儲備資產、為新生兒開立加密帳戶、以及以公有資產做為擔保推動國債重組。此類計畫展現出強烈的比特幣超級牛市預期,部分觀點甚至認為,在美元信心持續下滑的背景下,比特幣價格或將飆升至數百萬美元。
美國以外地區的監管動態同樣值得關注。英國正推動超過 300 英鎊(約新台幣 54,000 元)的加密交易申報義務,看齊主權監控標準。歐盟則透過《加密資產市場法》(MiCA)賦予交易所合法地位,同時設下更高門檻。日本與韓國保有相對保守的立場,前者專注於中央銀行數位貨幣(CBDC)開發,後者則強化消費者保護。此外,韓國正在討論穩定幣合法化事宜,卻因降低資本門檻至 36 萬美元(約新台幣 500 萬)一案與韓國銀行發生政策衝突。
中國與俄羅斯的策略則更顯複雜——雖對區塊鏈的潛力抱以肯定,卻又憂心加密貨幣削弱貨幣主權。中國一邊禁止比特幣流通,一邊推行數位人民幣,目前已擁有逾 1.8 億用戶;俄羅斯則合法化加密挖礦,並利用加密交易繞過美國制裁,截至目前已透過能源出口創造數十億美元的比特幣收入。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如薩爾瓦多等「主權創新國家」的積極態度。總統納伊布·布格磊(Nayib Bukele)不僅將比特幣納為法定貨幣,更利用火山能源展開挖礦作業,並持有超過 6,000 顆比特幣。預計於 2025 年,該國將與 Tether 合作打造完整的國家加密金融生態系,證明加密資產不僅是政治口號,更是經濟基礎。而不丹也加入加密資產行列,秘密累積價值約 15 億美元的比特幣,巴基斯坦與阿根廷等國則紛紛啟動主導型加密政策。
評論:在傳統國家加強監管的同時,那些擁有政策彈性的國家正選擇實驗與進步。長遠而言,各國能否將加密貨幣視為「戰略資產」,並在多極化國際秩序中保持調整彈性,將是未來五年決定贏家的關鍵。
關鍵詞:川普、比特幣(BTC)、穩定幣、加密貨幣政策、伊莉莎白·華倫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