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超級應用與無所有權基礎建設結合,或成 DeFi 邁向主流關鍵解方

超級應用與無所有權基礎建設結合,或成 DeFi 邁向主流關鍵解方 / Tokenpost

去中心化金融(DeFi)確實已發展為具規模的市場,日均資產移動總額達數十億美元,任何人幾分鐘內就能創造資產,並獲得高於傳統銀行的收益率。然而,現今的使用方式仍過於複雜。例如,使用者可能需透過一個去中心化應用程式(DApp)尋找收益機會、到另一個平台跨鏈資產、再在其他平台進行換幣、質押資產,最後還要到第三方服務追蹤收益。此外,過程中還需管理多個錢包、切換區塊鏈網路、設定 GAS 費。對一般用戶而言,這更像是「模擬器」而非真正的金融創新。

若無法簡化這樣的流程,DeFi 就無法跨越傳統金融的門檻。僅僅推出更多協議並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此領域需要的是根本性的再設計。一種可能的解方,是將「無所有權的基礎建設」(Hyperstructure)與「直覺化的操作介面」(Superapp)互相結合。

根據 Hyperstructure 概念的提出者 Jacob Horne(雅各布·霍恩)的定義,這類基礎建設宛如「金錢的網路後端」,其特色為免費開放使用、無須許可,但在治理機制中保留價值設計。這些結構具備高度去中心化與無需授權的特性,並透過激勵機制支持使用者、開發者與投資人,具備長期可持續性與擴展性。

典型案例有 Uniswap(交易平台)、Curve(穩定幣交換協議)等,也包括如 Zora 與 Farcaster 這類創作者工具平台。它們從簡單的協議出發,逐步演進為具「生態系」的基礎設施,成為未來金融應用的中心。

下一波 Hyperstructure 的首要任務,是處理金錢最基本功能——「增值」的問題。傳統金融體系中,讓資產增長通常受到權限管制與中央化壁壘的限制。加密貨幣打破了全球轉帳限制,如今則輪到 Hyperstructure 來拆除資產增值的門檻。

不過,隨著 DeFi 的快速發展,許多項目過度依賴「中心化 API」、「特權帳戶」與「不透明的鏈下結構」,導致只有風險承擔意願高的專業用戶或企業才能操作,有違加密貨幣所倡導的核心價值。

這時,一款名為「超級應用」(Superapp)的產品架構變得必要。Superapp 是為了解決 DeFi 的碎片化問題,它將過度分散的金融服務整合為「單一且直覺」的使用介面。從功能上看,Superapp 必須同時解決「發現」與「執行」兩大問題:即能主動擷取鏈上數據、找出潛在收益機會,又能讓用戶用一鍵的方式完成包括換幣、跨鏈、質押等複雜指令,進而實現「統一化」的執行效率。

要實現這一點,產品架構上也需形成兩層設計:「快速進化的產品層」以及「中立但穩健的基礎層」。後者必須開放原始碼,支持社群分叉、擴展,還要保有與中心化金融體系競爭所需的先進功能。

Superapp 的角色,就是將這些底層基礎建設轉換為「人人想用的產品」。用戶只需面對熟悉的按鈕與功能,如「立即提款」、「最高收益」、「即時存款」等簡單選項;點擊後背後就會自動完成所有繁瑣動作,如橋接資產、貨幣轉換與收益配置。換言之,「使用體驗的品質」即為 DeFi 能否普及的關鍵指標。若說 Hyperstructure 是引擎,那麼 Superapp 就是能吸引用戶的車身。

但若過度集中於優化使用體驗,反而犧牲去中心化精神,那 DeFi 就淪為另類「金融科技仿冒品」。譬如強制中心化托管、不透明風險處理、封閉決策機制等,都是 Hyperstructure 該設法避免的方向,不僅背離加密貨幣價值根本,也可能使整個去中心化金融失去其正當性。

當然,也有部分觀點認為:「用戶並不關心是否去中心化」、「只要產品好,就容許些微中心化」。但我們應記得,建立加密金融的初衷並非「短期便利」而是「長期權力分散」。一旦這條原則動搖,DeFi 將不再有存在的理由。

就如同 2000 年初期,我們很難想像能在多設備上串流 4K 影片,但現今早已成為日常;未來的錢,也是如此。大眾將不再意識到自己正在使用 DeFi,而只是無縫地在「開放系統」中管理與使用資產。

結語來看,僅靠眾多單點協議的拼湊,DeFi 難以走向主流;真正的突破必須來自嶄新的金融界面設計——由持久的 Hyperstructure 提供穩固基礎,由高效的 Superapp 主導用戶體驗。唯有這兩者達成整合協作,我們才有機會迎來一個不只是「更好的應用程式」,而是「更好的金融系統」。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