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持有加密貨幣,那麼設立完善的「加密遺產規劃(Crypto Estate Planning)」應是當務之急。根據業界統計,大量比特幣(BTC)、以太幣(ETH)等資產因無法取得「私鑰」或「助記詞」而永久遺失。這代表,一旦遺囑執行人或受益人無法取得所需資訊,即便這些資產仍在鏈上,最終也將形同報廢,無法繼承。
所謂「非託管(self-custody)」錢包,是指由本人負責保管加密貨幣,而並非如銀行帳戶般受到中心化機構管理。這類資產一旦當事人過世,若未留下完整存取資訊,將無從取回。根據估算,目前已有約 157 萬枚比特幣(佔總供應量約 7.5%)進入「永久遺失」的狀態,對於資產繼承規劃而言,是一個實質的風險警示。
因此,加密遺產規劃的核心應包括:明確記錄所有資產清單、妥善儲存私鑰位置,並指定一位受信任的遺產執行人(trusted executor),以便在必要時執行相關程序。不過在如此安排中,「隱私保護」同樣不可忽視。若將敏感資訊寫入公開遺囑或是易取得文件,極可能面臨資安威脅。較理想的做法,是透過加密檔案、密封文件還有新興的「去中心化身份管理工具(DID 工具)」來保障資訊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簡單地將所有幣存放在中心化交易所,或將助記詞抄寫於紙條並交由親屬保管,都不是理想方案,甚至可能降低資產安全性。相對而言,靈活配置「託管型(custodial)」與「非託管型(non-custodial)」解決方案,能兼顧安全與未來資產交接的清晰度。
評論:過去加密產業普遍著重於投資策略與報酬率,而忽略資產繼承議題。但隨著加密投資者年齡層擴大、持有人數增加,加密遺產規劃已成不可迴避的現實挑戰。若缺乏預先準備,一筆價值數千萬甚至上億元的新興資產,可能在猝不及防的狀況下瞬間蒸發,對家庭與後代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總結來看,加密貨幣投資人除了需了解市場波動與技術操作外,更應在生前考量「如何讓數位資產在無預警的離世後,仍可完整傳承」。相比傳統遺產規劃,加密遺產更需結合法務、資安與科技的多重知識,建立一套堅實且可實行的規劃機制。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