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韓國區塊鏈媒體 Decenter 於 7 月 30 日的報導,Polygon(MATIC) 網路當天出現約一小時的區塊產製異常,導致多個去中心化應用(DApp)無法正常運作,部分用戶也因而混淆。此次事件發生於其共識層「Heimdall」緊急修復(hotfix)套用過程中,部分節點出現同步問題,雖主鏈仍持續產出區塊,但若干服務卻誤判為網路中止。
Polygon 執行長山迪普·奈爾瓦爾(Sandeep Nailwal)事後透過 X(原 Twitter)表示,鏈本身其實持續運作,但某些遠端程序呼叫(RPC)供應者與其所支援的應用程式遭遇異常,導致用戶誤認整條網路停擺。 他補充,事故主因為 Heimdall 的複雜版本升級過程中,部分節點未能正常同步,最終造成外界看到的是「網路停止」的假象。
根據官方公告,事件最早於當天協調世界標準時間(UTC)上午 9 點 52 分被偵測出,僅五分鐘後即已鎖定主因,並於上午 11 點 1 分順利排除。儘管如此,基礎設施服務商 QuickNode 當時指出,於區塊高度 74,592,238 偵測到生成暫停現象,因而決定暫緩 Heimdall v0.2.16 升級作業,隨後亦進行節點重同步並手動重設執行層「Erigon」參數等後續修復行動。
Heimdall 為 Polygon 網路中用以驗證區塊並與以太坊主網(Ethereum, ETH)互動的關鍵共識元件,其短暫中止導致部分區塊驗證與區塊確認檢查點無法被正常傳遞,因此連帶影響多個 DApp 的穩定性。不過主要的區塊生成工作實由執行層「Bor」持續完成,因此從技術角度而言,此次事件並未導致整網癱瘓。
目前 Polygon 團隊正在與 RPC 提供者及節點營運者協調,防止類似問題再度發生。奈爾瓦爾也將此事件定義為「非系統性失誤,而是一場共識層與基礎建設間協調問題」,並強調未來將加強架構設計與操作流程的完善。
作為以太坊生態中的核心擴充方案,Polygon 承載大量主流 DApp 運作。這次 Heimdall 的異常,雖是技術事件,卻也突顯出去中心化網路穩定性的重要性,可視為一次對區塊鏈基礎設施耐久度的實戰考驗。評論:隨著 DeFi 與 Web3 發展日益壯大,如何在不損去中心化原則下建立更具彈性的運作維運機制,將是未來延伸性方案須正視的課題。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