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幣(ETH)邁入主網上線10週年,作為智能合約生態系的領頭羊,其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領域的關鍵角色愈發明顯。近期機構投資人的興趣日益濃厚,市場期待以太幣是否有機會再次挑戰2021年11月創下的歷史高點。
根據 DeFiLlama 數據,截至目前(2024年7月)為止,以太坊網路上的總鎖倉量(TVL)已達約85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1兆8,150億元),顯示其仍在整體 DeFi 生態中占據壓倒性地位,也再次驗證以太坊作為核心「智能合約平台」的主宰地位。
以太坊自2013年由俄裔加拿大籍開發者維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發表白皮書後開啟計畫,並於2014年透過首次代幣發行(ICO)募資約1,830萬美元(約新台幣25億4,700萬元),於2015年正式啟動主網。以太幣也在比特幣(BTC)之後迅速成長為「市值第二大加密貨幣」,其後推動 ICO 熱潮、DeFi 崛起與 NFT 疫情期的爆炸式擴張,是過去十年間所有重大加密趨勢的核心。
以太坊歷經風雨的10年,道盡整個加密產業的成長與波動。例如2020年的「DeFi 夏季」,去中心化交易所與「收益耕作(Yield Farming)」吸引大量用戶湧入平台;隨後 NFT 熱潮再度引領市場。然而,此類過熱現象也觸發泡沫破裂與諸多項目的結束,以太坊亦難以倖免於其衝擊。
目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正推進以太坊現貨 ETF 審批,搭配機構資金持續流入的動態,反映出市場對以太坊未來轉型的期待。業界分析認為,目前正出現幾項「正向技術與制度訊號」:包含 Layer 2 擴容技術的進步、穩健的開發社群,以及逐步納入傳統金融架構的潛力。評論:雖然短期內再創高點尚稚成熟,但相關基礎設施已逐步到位,有望為中長期發展描繪出新的敘事藍圖。
以太坊邁入下個十年,其挑戰將不僅是守住「驗證過的網路」地位,更可能進一步成為「制度級技術基礎設施」的一環。評論:隨著市場焦點重新聚集於其網路潛力,未來的以太坊將如何演繹後續篇章,值得持續關注。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