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區塊鏈數據平台 Dune Analytics 的最新數據顯示,Coinbase 旗下的第二層擴容網路「Base」在單日新發行代幣數量方面,已超越 Solana(SOL),成為目前最活躍的代幣創建平台。這一發展與內容型代幣平台「Zora」的應用激增有關,引發市場對潛在投機風險的擔憂。
Base 網路於 7 月 27 日起的短短兩日內,發行超過十萬枚新代幣,其中絕大多數透過 Zora 的「內容代幣(Content Coin)」功能創建。相比之下,Solana 上的熱門代幣發行平台如 Pump.fun 和 LetsBonk,在同一期間發行量則顯得相對黯淡。
Zora 是一個允許用戶將圖片、文字與音樂等內容發行為類 NFT 結構代幣的協議。自今年 4 月推出空投後,平台活躍度大幅飆升,成為推動內容代幣化的重要力量。近期,Zora 的應用場景更進一步擴展,不僅僅侷限於迷因幣與數位藝術作品,也涵蓋社群媒體內容與音樂,積極打造多元化數位資產市場。
然而,這波新熱潮也引發業界疑慮。區塊鏈研究機構 TK Research 的數據顯示,Zora 用戶中高達約 93% 為單純買賣使用者,實際參與創作的比例僅略高於 6%,多功能創作者比例甚至不足 1%。評論指出,這樣的用戶結構顯示「透過代幣促進創作生態」仍有待實現。
人工智慧藝術家 Sterling Crispin(史特林·克里斯賓)對此現象則持強烈批評立場。他公開表示,Zora 平台上大量代幣「本質上是流動性極低的投機垃圾幣」,認為這些代幣構成「少數人獲利,多數人虧損的零和遊戲」,並警告當前的內容代幣潮「只不過是披著 AI、迷因、音樂與創作外衣的炒作行為」。
對此,負責 Base 項目的 Jessie Pollak(傑西·波拉克)則提出截然不同的觀點。他強調,在傳統 Web2 平台下,創作者經常難以獲得合理報酬,而透過內容代幣化,正為數位內容提供資產化與價值交換的新途徑,並主張「代幣是重新定義數位內容價值的最強大工具」。
評論:這波由 Base 與 Zora 帶動的創作代幣浪潮雖引人矚目,但其持續性與可行性仍待觀察。若僅流於大量投機代幣堆積,則難以支撐一個健康、可持續的創作者生態。下一步能否將內容代幣化真正落實為促進原創與價值轉換的工具,將成為生態系能否脫離泡沫的關鍵。
此次現象究竟是一時熱潮,還是代表內容資產化轉型的重要轉捩點,有待市場進一步驗證。而 Zora 與 Base 能否建立非投機導向的創作平台,也將是接下來值得密切關注的發展重點。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