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近期通過的「GENIUS 法案」被視為加密產業邁向成熟的重要里程碑。該法案針對穩定幣提出了明確的法律框架,包括準備金要求、透明度準則如審計機制,以及發行人需經主管機關批准等規範,為整體產業建立了初步的制度基礎。此舉不僅加強監管,更為未來的區塊鏈產業成長提供關鍵支撐。然而,另一項正快速演化、潛力巨大的創新領域「分散式實體基礎設施網路(DePIN)」卻仍曝露在監管的真空地帶。
相較於純粹投機資產或 NFT,DePIN 具備更接近現實應用的獨特結構。其核心為公眾藉由安裝實體設備,如天線、感測器、硬碟等,參與建置並營運無線網路、地圖服務、分散式儲存等生活基礎設施,並透過代幣機制獲取回報。這代表 DePIN 並非概念模型,而是已在區塊鏈生態中日益擴展的實用型商業方案。
據官方數據顯示,DePIN 項目之一的無線基礎設施平台 Glow,創造了達 1,5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4.8 億元)以上的營收;而定位資料網路 Geodnet,則已建立年收入 1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3,200 萬元)的穩定商業模式。整體 DePIN 生態在 2024 年的年度收入已突破 2.5 億美元(約新台幣 80 億元),顯示這些系統不僅可行,更已對使用者與貢獻者產生實質價值。
儘管如此,DePIN 領域目前依然缺乏明確的法規依據。與穩定幣不同,DePIN 尚未獲得法律定義,也未納入任何監管架構,導致參與者——無論是開發者、投資人或使用者——均面臨潛在的法律風險。由於 DePIN 並不完全屬於加密貨幣、通訊、或雲端運算領域,使得以現行法規進行分類與適用變得極為困難。此外,大量使用物聯網設備所收集的環境與地理位置資訊,若缺乏明確隱私規範,也將衍生個資保護上的重大疑慮。
值得注意的是,其報酬制度尚未成熟。許多用戶以個人資金購置設備參與系統建置,卻未獲得任何形式的報酬保障。若代幣設計更動或獎勵機制崩解,參與者恐面臨資金損失卻無法求償,進而危及整體生態之信任與續航力。
此外,儘管強調「去中心化」,多數 DePIN 項目實際上其治理權掌握於少數開發團隊手中。對於具有公用性質的基礎設施體系而言,更高層次的透明度與問責性的治理機制應是基本要求,卻迄今無明確標準形成。
評論:DePIN 的發展已跨出技術驗證階段,進入商業實作與使用者互動的層面。此時若沒有適當的法規護欄,將不僅妨礙創新推進,也可能引發投資風險與社會信任危機。
參照 GENIUS 法案針對穩定幣設計具體規範的作法,DePIN 同樣需要專門且周延的法制支持。未來的監管應考慮 DePIN 結合硬體、軟體與服務的複合性,不能簡化為 DeFi 或穩定幣的延伸來看待。
如果美國政府目標是推進加密貨幣產業的健康發展,那麼針對 DePIN 的立法也已勢在必行。GENIUS 法案為加密監管奠定良好開始,接下來則應將其精神延伸至更具實際應用價值的新興領域。來自 DePIN 的潛在社會價值,已遠超過早期加密項目的想像,其未來在國家基礎設施的角色,值得政府高度重視與積極介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