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瑞士區塊鏈分析公司 Global Ledger 的最新報告指出,2025 年上半年,全球加密貨幣遭駭損失已超越 2024 年全年的總額。該報告揭示,今年前六個月共發生 119 起駭客攻擊事件,總計損失高達 30 億 1,000 萬美元(約合新臺幣 4,143 億元)。更令人憂心的是,駭客「洗錢速度」之快,遠比金額規模更具威脅性。
根據報告內容(來源:Global Ledger,6 月 24 日),研究團隊聚焦於駭客從發動攻擊到完成資金清洗為止的「時間軸」,並追蹤其透過去中心化混幣器、跨鏈橋與中心化交易所(CEX)等管道的資產流動數據。結果顯示,駭客往往在入侵後短短幾分鐘內就完成資金清洗,常常在受害者與外界尚未察覺時即已脫手完畢。
其中,約有 23% 的駭客事件在尚未公開前即已完成所有洗錢流程。整體而言,多數受害者在意識到資金被盜之際,其資產早已被分散轉移,導致幾乎不可能追回。報告指出,最快的一起案例中,遭竊資金在 4 秒內就被轉出,並於 3 分鐘內完成洗錢流程。統計顯示,駭客平均會在入侵後 15 小時內完成資金移動;相較之下,相關事件的「首次曝光時間」為平均 37 小時。換句話說,駭客通常擁有長達 20 小時的行動優勢。
進一步分析顯示,高達 68.1% 的加密貨幣遭盜事件在社群媒體、新聞媒體或預警系統等「正式通報前」資金即已開始移動。對比整體損失而言,2025 年上半年成功追回的資金比例不到 4.2%,反映出執法與資安體系在當前駭客技術前幾乎是「望塵莫及」。
報告同時點名中心化交易所(CEX)在駭客洗錢網路中的關鍵角色。統計資料顯示,2025 年上半年有 15.1% 的洗錢資金流經 CEX,而駭客發動的攻擊中,有 54.26% 針對交易所系統,遠高於智能合約漏洞(17.2%)與個人錢包盜竊(11.67%)。報告指出,若 CEX 的內部合規部門能在 10 至 15 分鐘內偵測並攔截可疑交易,將是關鍵防線所在。
評論:這份報告反映,加密貨幣領域面臨前所未有的系統性安全挑戰。隨著駭客技術升級與自動化套件不斷演進,無論是交易所或其他虛擬資產服務業者(VASP),皆必須全面檢討現行安全架構與反應速度,在鏈上監控、異常行為辨識與即時阻斷機制方面,建立更緊密、有機的應變措施。
隨著監管機構逐步將目光轉向交易平台責任,如何在用戶資產安全與市場活絡性之間取得平衡,將是 2025 年加密產業的關鍵議題之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