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加密貨幣分權夢變調?專家呼籲以人權為核心重塑技術設計

加密貨幣分權夢變調?專家呼籲以人權為核心重塑技術設計 / Tokenpost

加密技術原本被視為捍衛人類自由的關鍵工具,但如今,越來越多產業人士開始質疑:這些技術是否真能「分散權力」,還是反而促成了新的「集中化」結構。根據近期業界觀察,不少建構者與使用者擔心,加密貨幣相關技術已淪為監控擴張與中央掌控的藉口,使得人們對科技的信任逐漸瓦解。

這樣的憂慮並非空穴來風。隨著 AI 語音詐騙、深偽技術犯罪頻傳,加上歐盟即將實施的人工智慧法案與各國推進的生物辨識身份系統,愈來愈多數位權利正在沒有公眾辯論的情況下悄然被重新定義。在此背景下,討論焦點也從「是否應將人權納入技術系統」轉變為「我們能多快做到」。

問題的根源不在於技術本身,而是賦予這些技術的「價值體系」。若加密貨幣要維持其正當性,「以人權為核心」的架構設計便不可或缺。關鍵概念如「個人資產自主托管(Self-custody)」、「普遍的數位身份」、「預設隱私保障」等,不應再只是選項,而應是所有主張自由的系統設計基準。

評論:自 FTX 崩盤至今,市場已多次反映中心化平台的風險,但真正達成資產「自主托管」的門檻依然高昂。一方面,許多錢包與儲存工具的設計仍偏向進階使用者;另一方面,一旦遺失私鑰或備份失效,後果往往難以挽回,實際運用時充滿風險。

因此,建構便於使用、同時保障用戶主權的新一代儲存系統成為當務之急。解決方案不能僅著眼於技術實作的可行性,更應從「人人可用」的角度出發,尋求「安全性、便捷性與自律性」的平衡。

另一項備受關注的議題,是隨 AI 技術與機器人帳號的快速增長,人們如何在線上世界證明「我是人」成了一大挑戰。若過度依賴政府或科技巨頭的生物認證機制,可能導致隱私洩漏或控制風險,與自由互聯網的初衷背道而馳。

對此,去中心化且無法審查的「身份驗證系統」已呼之欲出。理想的系統應讓用戶在保有匿名性與隱私的同時,也能為自己在數位世界中的存在背書。這種架構將成為可信數位生態的基石。

評論:Web2 時代的商業模式充斥著用戶資料的蒐集與剝削,而 Web3 承襲其精神的話,就必須打破這樣的惡性循環。隱私,應視為每個人的基本權利,而不是附加功能。也就是說,任何新世代平台在設計初期就應把「權限保護」內建為預設值,而非後續補救。

當然,也有人擔憂「價值觀內建」可能會遭到政治干預或被濫用。但這並不是坐以待斃的理由。相反地,透過「透明設計原則」、「開放式治理機制」與「多元利害關係人協調結構」的導入,有助於降低風險,亦能提升用戶責任參與。

總結而言,如果 Web3 真要實現權力下放與社群自治的遠景,設計與建構階段就必須融合倫理原則與人權保障。那些以使用者自主與隱私為核心的技術,只有在一開始就建立清晰的價值導向,方能避免未來為補漏洞而疲於奔命。

如今,我們正站在數位人權設計的關鍵十字路口。所謂的人權不該是輔助選項,而應成為基礎程式碼的一部分;系統運作的原則之一。這並非理想主義的呼喚,而是技術發展現階段不可忽視的現實挑戰。機會仍在,但行動的時間窗口正在迅速關閉。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其他相關文章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