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韓國區塊鏈媒體報導,專注於比特幣(BTC)去中心化金融(DeFi)基礎設施開發的新創公司 Bitlayer,已於 24 日(當地時間)正式在主網推出其智慧合約橋接解決方案 BitVM。該項目獲得資產管理巨頭富蘭克林坦普頓(Franklin Templeton)支持,旨在提升比特幣在多鏈應用中的互通性,推動其於跨鏈場景中的應用潛力。
BitVM 標榜為「最小信任模型」的比特幣專用橋接工具,運作機制是用戶將比特幣存入後,平台會鑄造等值的鏈定代幣 Peg-BTC(YBTC),YBTC 可在以太坊(ETH)、Solana(SOL) 等智慧合約鏈上自由使用。此舉有望突破比特幣原生鏈無法直接支援複雜智能合約的限制,拓展其在 DeFi 領域的參與形式。
Bitlayer 表示,目前該橋接系統已完成與多條區塊鏈的整合,包括 L1 公鏈 Sui、以及 L2 網絡 Base 和 Arbitrum 等。公司發言人強調,BitVM 無需修改比特幣協議本身即可擴展其原生流動性至多鏈網絡,將可促進建立更多基於比特幣的金融應用。
然而,由於過往跨鏈橋接曾屢遭駭客攻擊,市場對資產安全性仍抱持高度戒心。舉例來說,2022 年 Wormhole 跨鏈橋便遭駭客入侵,導致高達 3 億 2,100 萬美元(約新臺幣 4459 億元)資金外洩,僅部分資產得以追回。
為強化安全,Bitlayer 採用相較傳統多重簽章(Multi-sig)方式更加簡約的「單一簽章」(single signer)架構,並指出其設計融合過去橋接協議的經驗教訓,意圖在信任模型與可驗證性間取得平衡。
伴隨比特幣於近年啟動 Taproot 升級,並透過 Inscriptions 等機制進一步觸及 DeFi 應用層,許多競爭項目也蜂擁而至搶占新興市場。例如主打質押功能的 BabylonChain、提供 BTC 獎勵的 Stacks,以及推出再質押功能的 BounceBit 等,都標榜可延伸比特幣的功能限制。
根據 Bitlayer 公開數據,截至目前其協議總鎖倉資產(TVL)達 3 億 8,400 萬美元(約新臺幣 534.8 億元),並在 6 月單月創造出 170 萬美元(約新臺幣 2.36 億元)收益。相較之下,競爭對手 Babylon 協議的 TVL 高達 52 億美元(約新臺幣 7 兆 2,280 億元),規模上仍有顯著差距。
評論:隨著比特幣乘著 DeFi 浪潮進入可組合式金融場域,其「不具圖靈完備」的設計雖在安全性上占據優勢,但也牽制其功能潛力。BitVM 等基礎建設工具的出現,正顯示出外部協議可成為比特幣功能擴展的關鍵樞紐。未來,橋接、質押、再質押等創新解法將可能重塑比特幣作為資產的定位與使用方式。
關鍵詞:比特幣(BTC)、DeFi、Bitlayer、智慧合約橋接、跨鏈應用、YBTC。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