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CryptoQuant 的最新報告指出,比特幣(BTC)近期在創下歷史高點後持續於高檔盤整,而觀察幣安(Binance)上的一項指標「現貨-永續合約價差」(Spot-Perpetual Delta),或將揭示市場未來的走勢方向。
自去年 12 月以來,幣安平台上的比特幣現貨價格持續高於永續合約價格,顯示出現貨市場的買盤強勁,相較之下,使用槓桿的合約市場則顯得較為保守。CryptoQuant 指出,這種「現貨溢價」的現象象徵基本需求扎實,有助於避免過度依賴合約市場槓桿的價格泡沫。
實際上,該價差首次轉為負值時,即 2023 年底,比特幣迎來一波反彈,創下當時的高點。不過,這波反彈主要由使用槓桿的合約投資者推動。隨著價格回落至約 74,000 美元(約新臺幣 108 萬元)後再度反彈創高,該價差依舊維持負值。評論:這種結構意味著市場正處於健康的累積階段,而非短期炒作格局。
多位市場分析師認為,當現貨市場主導走勢時,反映的是較穩健的結構,無需經歷過度清算所引發的高波動,使行情更加穩固。然而,若該價差回正,可能代表大規模槓桿多單湧入,屆時市場恐面臨集中買盤過熱與潛在短期高點風險。
另一方面,機構投資人也正加大比特幣的持倉。根據 Bitfinex Alpha 的報告,比特幣成功守住短期持有者的平均成本 98,220 美元(約新臺幣 136 萬元),顯示出強健的支撐力。此外,短期持有者的平均買入價格已升至 99,474 美元(約新臺幣 138 萬元),說明市場正迎來更多新投入資本,尤其是不少來自比特幣 ETF 的機構買盤。
儘管如此,有資料指出,自 6 月 30 日以來,大型投資人(俗稱「加密鯨魚」)已出售超過 14,000 BTC,獲利了結。然而這些賣壓已被散戶與機構買盤有效吸收,不僅支撐了目前的價格,也強化了比特幣與股票市場共同上行的動能,儘管整體全球經濟仍充滿不確定性。
評論:幣安的「現貨-永續合約價差」不僅僅是價差數據,更是衡量市場健康、機構動向與槓桿風險的重要指標。隨著該數值未來的變動,可能成為預判比特幣下一波主要趨勢的關鍵依據。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