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新加坡爆30億洗錢案 比特幣(BTC)涉入引發加密貨幣監管升級

新加坡爆30億洗錢案 比特幣(BTC)涉入引發加密貨幣監管升級 / Tokenpost

新加坡爆發史上最大洗錢案,強化針對加密貨幣的監管規範

新加坡日前完成歷來最大規模的反洗錢行動,並對主要銀行及加密貨幣業者展開更嚴格的監督管理。根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24 日的公告,該調查針對 2023 年揭發的一起非法資金流動案,涉案金額高達約 30 億新加坡幣(約新台幣 739 億元)。MAS 最終對全球九家金融機構開罰,共計罰款約 2,750 萬新加坡幣(約新台幣 67.8 億元)。

涉事機構包括多家知名國際銀行,例如瑞士信貸、瑞銀集團(UBS)、花旗集團(C)、大華銀行(UOB)、瑞士寶盛銀行(Julius Baer)、LGT 銀行,以及新加坡本地資產管理公司 Blue Ocean 私募基金。據指出,這些機構未能妥善落實反洗錢(AML)制度,當中瑞士信貸更被處以最高罰款 580 萬新加坡幣(約新台幣 14.3 億元)。

調查起源於 2023 年 8 月一次全國性的大型執法行動,新加坡警方當時查扣多處高級房產、現金以及大量加密資產。十名擁有中國國籍的犯罪嫌疑人因涉嫌參與組織犯罪被捕,判處最高 17 個月刑期後遭驅逐出境。

此次案件特別引人注目的一點,在於「加密貨幣」在偵查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新加坡當局確認,部分遭查扣資產為比特幣(BTC)等數位資產,引發當局針對相關平台與服務的進一步關注與監管。

評論:這顯示即便是高度發展的金融中心,在面對數位資產掀起的新型金融犯罪手法時,也須迅速調整政策以應對潛在風險。

在此背景下,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於近期正式落實新制,針對數位資產服務業者進行全方位的整頓。依據 6 月起施行的新規定,凡向海外提供服務的加密貨幣相關業者,必須在 2025 年 6 月 30 日前依據《金融服務與市場法》(FSMA) 申請執照。同時,平台將不得向散戶投資人提供信用卡支付功能與各類獎勵計畫。

此外,根據所謂「旅行規則」(Travel Rule),個人用戶任一加密貨幣交易金額逾 1,500 新加坡幣(約新台幣 3.7 萬元)時,須執行交易雙方的身分驗證。像是前端服務應用程式(dApp)、提供代幣獎勵的錢包服務,也全數納入監管範圍。

MAS 表示,此次事件凸顯建構「以信任為基礎的金融體系」的重要性,並強調加密貨幣市場不再是監管例外。未來將對傳統金融機構與區塊鏈平台一視同仁,建立更堅實的防洗錢與合規制度。

評論:MAS 的舉措不僅針對本起個案,更是在全球數位金融浪潮下,試圖鞏固其作為國際金融重鎮的政策宣示。

新加坡強勢出手並非單純的懲罰措施,而是一項系統性的回應,藉此鞏固其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聲譽與可靠性。在加密貨幣及數位資產快速普及、洗錢與非法資金流動手段日益多樣的情況下,全球金融市場正密切關注新加坡對於未來加密業監管方向的實踐結果。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其他相關文章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