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加密貨幣分析平台 CryptoQuant 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最大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Binance)在比特幣(BTC) 合約市場中,幾乎壟斷了市場主導地位。報告指出,幣安佔據全球 BTC 合約市場中高達 87% 的「主動買入交易量」,遠遠領先其他交易所,充分體現其在加密衍生品交易中的壓倒性「詞」優勢。
所謂主動買入(Taker Buy)訂單,是指依照訂單簿上即時價格迅速完成的交易,通常代表市場的積極買方行為。專家認為,該指標能直接反映投資人對某特定交易所流動性與定價能力的信任程度,亦是觀察整體市場熱度與資金集中度的重要「詞」風向。
與幣安對照,其他主流合約交易平台如 OKX、Deribit、BitMEX 及 Bybit 合計的市佔率僅約 10%,顯示幣安的主導格局更為明顯。CryptoQuant 分析師 J.A. Maartun 表示:「這表明,對希望即時參與市場的交易者而言,幣安已成為首選平台。其在流動性、成交效率及資金接納方面的領先地位,已難以撼動。」
回顧幣安的崛起,其在 2022 年 FTX 崩潰後快速填補了市場空缺,鞏固了全球最大的合約交易所地位。當時由創辦人趙長鵬(Changpeng Zhao)領導的幣安,接收了大量流失的用戶與流動性資源,進一步擴大其市場影響力。
不僅如此,幣安在現貨市場的支配力也不容忽視。根據比特幣礦池監測平台 BTC.com 的資料,近 98% 剛生成的比特幣(BTC) 首次進入交易所時,皆經由幣安轉入,顯示其作為新幣「首發平台」的角色也難有其他業者匹敵。
此外,在 TRC-20 協議的穩定幣市場中,幣安同樣佔據主導地位。數據指出,幣安每日處理超過 65% 的 TRON 區塊鏈上泰達幣(USDT) 傳輸量,對應的交易金額高達 20 億至 30 億美元(約新台幣 2,780 億至 4,170 億元),充分體現其在跨鏈穩定幣流通方面所擁有的「詞」統治性。
然而,此種集中化的市場結構亦引來潛在風險的關注。分析人士警告,若幣安因監管政策、技術問題或營運中斷而受影響,整個加密資產市場恐將面臨劇烈衝擊,包括合約定價異常、現貨流動性嚴重缺乏,甚至穩定幣傳輸癱瘓等「詞」連鎖反應都可能出現。
「評論」:幣安的統治地位雖為市場提供高效交易環境,卻也構成過度依賴單一平台的系統風險。這對去中心化理念似形成矛盾,也為監管機構未來可能介入埋下伏筆。
儘管如此,在現階段,幣安仍以無與倫比的流動性和交易效率,持續吸引市場主要資金流入。未來包括監管政策、全球市場結構的變化是否會改寫這種高度集中的局勢,仍值得投資人與業界持續關注。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