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Pi Network 推出海洋分級制 從蝦米到座頭鯨激發社群熱潮

Pi Network 推出海洋分級制 從蝦米到座頭鯨激發社群熱潮 / Tokenpost

Pi Network 社群近期以別出心裁的方式掀起熱潮,一套以「海洋生物」為靈感的用戶分級系統引發熱議,根據使用者所持有的 Pi 幣(PI)數量,被細分為從「蝦米」到「座頭鯨」等八個等級。這項趣味性分類不僅增添參與感,也在主網上線前,重新點燃社群對項目的關注熱情。

根據 Pi Network 共同創辦人尼可拉斯·科卡利斯(Nicolas Kokkalis)近日說明,該分級機制主要依據用戶持幣數量進行劃分,細節如下:持有不足 1 枚者為「蝦米」,1~9 枚為「螃蟹」,10~49 枚為「章魚」,50~99 枚為「小魚」,100~499 枚為「海豚」,500~999 枚為「鯊魚」,1,000~4,999 枚為「鯨魚」,而持有 5,000 枚以上的則被稱為最高階級「座頭鯨」。目前,社群成員紛紛在社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等級徽章,並以此展現持幣成就。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用戶實際上仍屬於「蝦米」族群。根據區塊鏈數據顯示,約七成使用者持有不足 1 枚 Pi 幣。與此同時,前 100 大錢包地址卻掌握了超過 96% 的流通量。雖然這些數據也包含銷毀地址與流動性池,但仍顯示 Pi 幣的發行結構極度集中。

評論:這種分配方式未來恐將對 Pi 幣的市值與價格機制產生顯著影響。若該幣在未來成功於交易所上架並認證其價值,那麼極少數「鯨魚」或「座頭鯨」級持幣者將對初期市場價格形成強大主導力。反觀,大量「蝦米」級用戶尚未完成主網遷移,也突顯出 Pi Network 的生態系統仍處於基礎建設階段,尚未真正實現全面採用。

儘管這套用戶分級機制並未出現在官方路線圖中,卻成功提升使用者的參與度與社群凝聚力。社群成員於分級過程中建立互動與歸屬感,進而提高對項目的忠誠度與粘著度。雖然 Pi Network 最終是否能在無中心化交易所的支援下穩定運行,仍有諸多爭議,但這類非正式文化正發揮促進社群互動的重要作用。

總體而言,無論你是「蝦米」還是「座頭鯨」,每位用戶都是 Pi 海洋中的一份子。這項創意性的分類機制可謂是一次極具想像力的社群實驗,也為其他去中心化項目在建構社群互動時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案例。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其他相關文章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