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CoinGecko 於 24 日公布的《2025 年實體資產(RWA)報告》,雖然穩定幣市場自 2024 年起大幅擴張,總市值飆升 76% 至 2,249 億美元(約新台幣 312 兆 6,110 億元),創下歷史新高,但此番成長主要由兩大主流穩定幣:泰達幣(USDT)與美元穩定幣(USDC)主導,兩者合計佔據市場 93.5% 的流通量。而傳統金融機構發行的穩定幣表現則明顯失色,未能共享這波榮景。
報告點名 PayPal 推出的 PYUSD 及興業銀行(Société Générale)發行的歐元穩定幣 EURCV,儘管擁有強大品牌背景與符合法規的優勢,依然未能有效擴大市場版圖。評論指出,傳統金融機構在技術彈性與去中心化競爭力方面普遍存在劣勢,使其難以在快速演進的加密生態系中取得一席之地。
與此同時,與「實體資產」如黃金掛鉤的穩定幣也呈現強勁成長,總市值截至目前達 19 億美元(約新台幣 2,641 億元),年增率達 67.8%。在黃金價格上漲的推動下,Tether Gold(XAUT) 與 PAX Gold(PAXG) 兩大代幣合計佔該類資產市場的 84%。然而,報告指出此增長多數來自價值上升,而非發行量擴張或新用戶進入,顯示該領域的增長潛力尚未完全釋放。
另一亮點則來自「國債型穩定幣」,也就是與美國國債掛鉤的代幣產品。2025 年 4 月時,整體美國國債的代幣化規模已暴增至 56 億美元(約新台幣 7,784 億元),年增幅高達 544.8%,創歷年新高。這波增長主要受到 2025 年 3 月美國政府實施高額進口關稅的影響,導致市場資金湧向更具避險屬性的數位資產。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貝萊德(BlackRock)於 2024 年 7 月推出的 BUIDL 代幣,截至 2025 年 4 月其市值已達 25 億美元(約新台幣 3,475 億元),占整體國債穩定幣市場的 44%。區塊鏈平台方面,以太坊(ETH) 仍然是此類資產的首選執行平台,其次是 Stellar(恆星鏈)。然而,整體使用者尚未規模化,目前鏈上活躍錢包數僅約為 1 萬 1,000 個,代表市場尚處於早期階段。
總結而言,儘管穩定幣市場規模在 2024 年至 2025 年間取得爆炸性成長,但由傳統金融機構推出的數位貨幣依舊面臨實際應用與市占率拓展的困境;反觀以黃金或國債為基礎的「實體資產代幣」趁著政治與經濟不確定性日增、避險需求高漲之際,逐漸取得市場青睞。評論指出,若美國就穩定幣制定更明確的監管規範,不排除會有更多大型金融機構重新進場,進一步競逐這塊快速成長的蛋糕。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