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越來越多企業將比特幣(BTC)納入其財務策略,一項長期被視為具吸引力的融資工具──「可轉換公司債」──正引發潛在風險的警訊。
根據 Blockworks 的報導,於 24 日(當地時間),H100 集團比特幣業務主管布萊恩·布魯克夏(Bryan Bruksha)在 X(原 Twitter)發文表示,許多企業在大量持有比特幣的同時,也以可轉債作為主要融資手段,然而這類「過度依賴」可能會在未來對企業財務造成侵犯性的負擔。他強調,雖然這種融資工具初期具備低成本優勢,但其內含的「再融資風險」、「空頭壓力」與「市場超額預期(Overhang)」等問題將成為長期隱憂。
可轉債的本質是允許投資人在特定條件下將債券轉換為股票,通常轉換價格高於市價,對公司來說能以較低成本換取資金。有鑑於此,不少持有比特幣的企業視其為擴張財務槓桿的理想工具。其中,英國上市公司 The Smarter Web Company 就曾發行價值 2,1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6.8 億元)的「Smarter Convert」可轉債,該債券以比特幣為核心,吸引市場關注,然而其對公司比特幣戰略的長遠影響仍不明朗。
布魯克夏指出,並非所有企業都適合套用相似的模式。他示警:「如果單純模仿如 Strategy 這類明星公司的操作模式,可能會讓自身陷入財務危機。」值得注意的是,法國電信公司 Sequans 近期為了減輕財務壓力,在市場拋售其持有的 970 枚比特幣,以約 9,3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28 億元)出售,明顯反映其比特幣資產已無法提供長期支撐。
他強調,所謂「比特幣財務企業」(Bitcoin Treasury Capital, BTCTC)的經營團隊,應全面評估資金方案的優劣,並堅持以「企業長遠體質」為核心考量點。他補充,唯有在最有利的條件下發行可轉債,才有助於守護企業價值。
研究機構 Keyrock 更早在今年初即預警,持有大量比特幣的企業最快將於 2027 年至 2028 年期間面臨高達 128 億美元(約新台幣 4,200 億元)的債務到期風險──多數為可轉債。此一「到期牆」(Maturity Wall)可能對企業股價、財報與比特幣市場均帶來深遠影響。
然而,可轉債仍持續被部分企業視為攻勢。例如登錄於東京證券交易所的日商 Metaplanet,截至 11 月 19 日已持有多達 30,823 枚比特幣,並持續積極擴大倉位。台灣上市公司 WiseLink 亦與美國那斯達克上市企業 Topwin International 合作,採用可轉債架構導入比特幣策略。
另一方面,美國企業 Strategy 仍對自身資本結構與風險管理能力表現出高度信心。董事長麥可·賽勒(Michael Saylor)強調,即便比特幣價格暴跌 80 至 90%,公司財務仍具備承受能力。事實上,該公司於 11 月 17 日發起新一輪 8.3 億美元(約新台幣 278 億元)的大規模比特幣收購行動,粉碎外界出現的賣出傳聞。
評論:比特幣固然能為企業帶來品牌提升與策略性資產配置優勢,但融資方式的選擇足以動搖財務根基。未來若經濟與資本市場出現劇烈震盪,那些過度倚賴可轉債的比特幣持有公司,恐將面臨嚴峻的信用風險與清算壓力。企業領導者應謹慎評估「比特幣+可轉債」策略的真正代價。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