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尼克·薩博警告:比特幣(BTC)並非真正無需信任系統 法律風險恐成區塊鏈攻擊面

尼克·薩博警告:比特幣(BTC)並非真正無需信任系統 法律風險恐成區塊鏈攻擊面 / Tokenpost

根據加密貨幣專家與電腦科學家尼克·薩博(Nick Szabo)的最新發言,他警告:以比特幣(BTC)為首的加密貨幣系統並非真正的「無需信任」(trustless)機制,反而可能在法律與監管的壓力下,暴露出「攻擊面」。薩博指出:「比特幣是降低信任需求的系統,而不是消除信任,不能忽視法律這一現實條件。」

根據薩博於 24 日(當地時間)在 X(前身為 Twitter)上發表的多篇貼文,他批評部分社群過度美化比特幣的特性,將其視為可對抗政府權力的萬能工具。他表示:「比特幣雖然相較於傳統集中式系統具有較高的抗干預能力,但這並不代表它是所謂『無政府資本主義』的全能解方。這樣的想法並不現實。」

薩博分析,加密貨幣面臨兩種層次的法律風險:第一,是基於現行金融法規的傳統監管,這部分已由業界專家積極應對;第二,則是更難預測與防範的風險——政府可能要求刪除區塊鏈上的某些數據,此舉將直接影響到整個區網,尤其是儲存完整紀錄的比特幣全節點(full node)裝置。

針對這類風險,近期比特幣開發社群已展開討論。由於「比特幣核心」於 6 月推出第 30 版更新,將可用於儲存非金融資料的 OP_RETURN 區塊從 80 字節擴增至約 4MB,引發部分開發者關注資料濫用風險。由此促成提案 BIP-444,建議限制非金融數據儲存。

此提案也引起爭議。主張限制的比特幣開發者 Luke Dashjr(盧克·大許)等人強調,濫用區塊鏈儲存功能恐導致違法內容被永續存留,引發嚴重法律爭議。但 BIP-444 中部分強硬遣詞,例如「若拒絕限制資料存放,恐負上法律與道德責任」等內容,也讓部分社群成員批評其具「脅迫性」。

加密社群對薩博的觀點反應不一。去中心化儲存平台 Seedor 創辦人 Coinjoined Chris 批評薩博過於誇大可能的監管風險,表示:「比特幣真正的優勢在於減少技術瓶頸,而不是預測全球資料法律的可能性。」他還指出:「若是單純的資料傳輸都構成法律問題,那麼 PGP(加密通訊工具)或 Tor(匿名瀏覽器)應早已被全面封禁。」

薩博則回應表示,他關注的是切實存在的法律與司法管轄現實,並指出:「與經營 Facebook 或 Discord 頻道的使用者不同,節點營運者無法輕易刪除區塊鏈中的訊息。」

這場爭論已超越技術層面,進一步演變為對加密貨幣長期發展策略與監管趨勢的哲學性討論。經濟策略分析師 JP Mayer 更進一步比喻現在加密貨幣的採用率約為 7% 至 8%,與當年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合法化後迅速擴散的歷史相似。但 Luke Dashjr 隨即反駁指出:「若歷史能借鑑,那麼比特幣若被非法化,也可能嚴重打擊其擴散速度。」

評論:尼克·薩博此番警示,提醒業界即便在技術上可實現去中心化,加密貨幣仍終將與法律制度發生碰撞。比特幣為主的區塊鏈技術欲橫跨全球,仍須面對現實世界的限制與妥協,這也再次突顯「去中心化技術」在實務布局上的挑戰。

關鍵詞:比特幣(BTC)、加密貨幣、法律風險、去中心化、BIP-444、資料審查、區塊鏈節點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其他相關文章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