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CryptoQuant 的報導,隨著比特幣(BTC)在過去數週內重挫約 25%,市場對於「比特幣週期理論」是否依然適用的爭議再次升溫。不過,鏈上分析公司 CryptoQuant 執行長朱祐榮指出,本輪下跌的原因與傳統認知不同,市場可能已經不再遵循過往那種重複性的上漲與下跌週期。
根據朱祐榮於 24 日(當地時間)在社群平台發表的分析,這波價格下跌的根本原因,不是恐慌性拋售或宏觀經濟衝擊,而是「長期持有者之間的資產重新配置」。他透露,一些早期的「大型持幣者」正在賣出比特幣,而來自傳統金融體系的長期資金則在持續買入。朱祐榮強調:「這不是比特幣週期的崩壞,而是一場結構性轉變」——價格不再單純由週期性的投機情緒左右,而是被新的資金動能重塑。
他進一步指出,比特幣正在擺脫 2013 年至 2021 年期間、即 ETF 誕生之前常見的明確週期模式。如今市場受到比特幣現貨 ETF 與企業資產配置(如大型公司將比特幣納入財報)的支持,使整體流動性不斷增強,進而成為價格的「緩衝墊」。這也使得短期下跌更難導致價格崩盤。
對於今年初比特幣創新高的現象,朱祐榮表示,這背後其實是「原始巨鯨(early whales)」大量釋出資產的結果,但這些賣壓並非來自短線套利目的,而象徵炒作資金與機構資金的世代交替。他補充,在美國現貨比特幣 ETF 和如微策略(現改名為 Strategy)等機構穩定買盤的吸收下,市場動能重整,價格得以維持相對穩定。
朱祐榮認為,現階段市場缺乏恐慌情緒。他表示:「過去主導市場的大型持幣者正在退出,由傳統金融機構接手。這些新進的長期投資者,如主權財富基金、退休基金、複合資產管理人與企業財務管理部門,對波動較不敏感,因此單一回調不會輕易觸發週期性轉向。」
在資金來源愈加多元的市場結構下,曾經主導比特幣價格波動的傳統週期理論正逐漸失效。如今市場的敏感度更多來自長期資金策略與流動性趨勢,而非短期情緒或事件驅動。
評論:此分析點出以往「減半行情—牛市頂部—熊市谷底」的週期模型,可能不再主宰比特幣未來的價格走勢。若資產開始由長期機構投資者掌舵,整體波動度可能趨穩,但也可能削弱散戶透過高波動套利的機會。此一結構性變革,對於加密貨幣領域的長期投資者與策略設計,有極大啟示。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