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韓國經濟日報》於 24 日(當地時間)的報導,穩定幣業者泰達(Tether)不僅是穩定幣 USDT 的發行方,更被視為如同「民間中央銀行」般存在。隨著資產布局涵蓋美國公債、回購協議、黃金及比特幣(BTC),泰達在2025年前三季淨利已突破100億美元(約新台幣1.34兆元),凸顯其精細的風險管控與獲利模式。
根據泰達公布的 2025 年第 1 至第 3 季財報,該公司總資產高達1,812億美元,負債則為1,745億美元,保有超過68億美元的超額資本。這意味著,即便市面上約有1,740億美元的泰達幣(USDT)流通,泰達也能完全履行贖回義務。評論:在升息環境中仍能維持如此盈餘,說明其財務操作具備高度效率與應變能力。
與多數傳統加密貨幣項目不同,泰達採取以美國公債為核心的保守投資方針,並透過短期融資策略累積大筆利息收益。這使部分觀察人士認為,泰達已成為加密金融體系中,圍繞美元的「去中心化私營中央銀行」。然而,其並無法取得任何官方監管認可,也未獲政府背書,與真正的中央銀行性質仍有根本區別。
除了資產管理,泰達對政策與監管局勢的反應也日益靈活。例如其可依美國制裁要求凍結特定錢包地址,亦能配合不同區塊鏈轉換技術支援,更持續將至多15%的淨收益投入比特幣。不少業界人士認為,這已跨越純資產管理的範疇,具備某種程度的「貨幣政策職能」。
不過,泰達目前仍未採用會計事務所進行正式查帳,僅透過第三方驗證(attestation)維持其財務透明度,且主要交易對手仍集中在特定私人企業,這讓市場對其資產穩健性與風險控管能力始終保持關注。評論:在缺乏高度可監辦的審計制度之下,過度依賴市場信任恐會在危機時成為致命弱點。
整體而言,泰達的營運架構揭示了加密貨幣領域「去中心化信任」與「集中管理效能」的矛盾結構。雖因升息紅利而創造可觀獲利,但若市場信任出現動搖,資金外流則可能迅速擴大。因此,「信賴」既是泰達持續擴張的關鍵資產,也是潛藏的最大風險。
關鍵詞:泰達、USDT、穩定幣、民間中央銀行、比特幣、資產配置、風險控管、第三方驗證、信任リ斯크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