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幣(ETH)質押合約現已佔據該幣總供應量過半,堪稱以太坊網路的「核心樞紐」。根據鏈上分析機構 Arkham Intelligence 的最新數據,截至 24 日(當地時間),全球持有以太幣最多的錢包地址並非來自交易所或個人,而是屬於以太坊 2.0 的信標鏈(Beacon Chain)質押合約。
根據 Arkham 統計,該信標鏈合約目前共持有逾 7,240 萬枚以太幣,約占總供應量的 60%。按現價換算約為 2,520 億美元(約新台幣 8.28 兆元),規模相當可觀。在以太坊自工作量證明(PoW)轉型為權益證明(PoS)後,節點驗證人將資產質押至該合約中,不僅保障了網路安全,還可獲得區塊獎勵。因此,該地址成為全球單一持幣量最大的 ETH 持有者。
個人部分方面,目前已知持有最多 ETH 的個人是愛沙尼亞 LHV 銀行創辦人 Rain Lõhmus,他在 2014 年以太幣首次預售時,購入了約 25 萬枚 ETH,當時價格僅約 7 萬 5,000 美元(約新台幣 243 萬元)。不過,其後他遺失私鑰,導致這些目前市值約 8.71 億美元(約新台幣 2,860 億元)的資產無法取出與使用。評論:這一案例也突顯了自主管理私鑰的重要性與風險。
擁有第二多 ETH 的個人是以太坊共同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維塔利克·布特林),目前持有約 24 萬枚 ETH,價值約 8.4 億美元(約新台幣 2,760 億元)。
除了個人持幣外,多間交易所與機構投資人亦持有大量以太幣。例如,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目前持有約 409 萬枚 ETH;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的貝萊德,則透過 iShares 以太幣現貨 ETF 持有約 394 萬枚 ETH;Coinbase 合併冷錢包與其衍生質押代幣 cbETH 的儲備,共持有約 350 萬枚 ETH。此外,Upbit、Robinhood、Kraken、OKX 和 Bitfinex 等也名列主要機構持幣名單。
政府層面也有涉足:美國政府透過犯罪沒收程序累積了約 6 萬枚 ETH。其中部分來自 Bitfinex 駭客案與 Potapenko/Turõgin 案,有關資產已被執法單位繳獲。
伴隨駭客事件流出的以太幣同樣不容忽視。例如,2016 年遭駭客攻擊的 Gatecoin 相關地址,目前仍保有超過 15.6 萬枚 ETH。
基礎設施方面,以太幣 ERC-20 格式轉換的包裝合約 WETH 亦約持有 220 萬枚 ETH。此外,Layer 2 擴容方案中的橋接平台合約同樣鎖定大量以太幣。其中 Arbitrum 持有約 83.3 萬枚,Coinbase 所推出的 Base 則擁有約 72.3 萬枚。
評論:綜觀上述資料可見,ETH 資產的分布已從過去單一的個人持有,轉向涵蓋質押合約、交易所、ETF、跨鏈橋等多元化結構,突顯整個以太坊生態的「分散化」趨勢。如此架構未來也將成為以太幣流通機制與治理架構的重要參考依據。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