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加密貨幣常被視為擺脫傳統金融規則的「自由資產」,但各國稅務機關的看法卻恰好相反。根據美國國稅局(IRS)、英國稅務海關總署(HMRC)與澳洲稅務局(ATO)等機構的最新規定,加密貨幣被視為與「股票」或「房地產」等相似的課稅資產。因此,無論是買賣、兌換,甚至是不同加密資產間的交換行為,皆屬於可課稅事件;若未如實申報,可能面臨「罰款或稅務稽查」的風險。
為了有效掌握境外交易,各國稅務機關正在加強「跨國合作」。由金融行動特別工作組織(FATF)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推動的「加密資產報告框架(CARF)」已建立全球層級的資料共享體系,加上區塊鏈分析平台如 Chainalysis 等私營企業的協助,能夠將「錢包地址」與「實名資料」進行關聯。此舉代表,即便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跨鏈交易或主打匿名的加密貨幣,也可能遭到稅務追查。
在這種「追蹤技術與制度壓力日益升高」的情況下,確實保存交易紀錄的重要性前所未見。從「質押獎勵」、交易手續費(Gas Fee)到獲利實現當下的市場價格,每一筆交易的詳細資料都有可能成為未來稅務稽查的關鍵依據。評論:除了用以準確報稅,也能有效降低被誤判為逃漏稅的風險。
儘管如此,許多投資人對「加密貨幣的課稅標準」依然感到模糊,甚至因誤解「交易的匿名性」而選擇逃避申報。部分用戶傾向使用未要求 KYC(實名認證)的錢包與交易所,或是對於不同類型交易的課稅依據未具備基本認知,導致誤判或錯誤報稅。此外,當使用多種加密資產頻繁交易時,「逐筆計算每次買賣的價格與報酬」也成為一大負擔,這進一步降低了請報率。
值得注意的是,單純持有(HODLing)並不構成課稅事件。只有在實際出售、轉換或獲利的情況下,才須申報與繳稅。不過,若「未進行紀錄」或「刻意隱瞞交易」,仍有可能因稅務不實而受罰。
為了防堵這類情況,政府正在從「技術面與制度層面」兩方面加強管理。例如:美國稅務機關推動加密交易所提交 1099-DA 表格,以追蹤用戶交易紀錄;此外,跨國間也依據「共同申報準則(CRS)」強化情報交換。即使是在 DeFi、Mixer 或跨鏈橋等去中心化平台進行操作,區塊鏈上仍會留下可追查的紀錄,專家提醒:「加密貨幣並非真正的匿名工具。」
雖然川普總統執政後,美國加密貨幣監管政策可能出現部分放寬的趨勢,但「稅收查核」一事並未受到政權更迭影響,反而持續加壓推進。隨著「國際合作速度加快」,不論是投資人、項目開發者或交易所經營者,如今皆須正視「稅務風險」並主動應對。評論:與其僥倖逃漏,不如及早落實帳務管理,保障自身權益與資產安全。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