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韓國媒體報導,一名持有約11億美元(約新台幣1,529億元)資產的比特幣(BTC)大型投資者,近日再次現身市場,並建立大規模的「空頭部位」,引發產業界高度關注。有分析指出,美國政府可能持續「關門」,以及對中國商品加徵新關稅的憂慮,使得部分機構投資人選擇對加密貨幣價格下跌進行「押注」。
這位「比特幣巨鯨」在近期啟動了一筆約2.35億美元(約新台幣327億元)的高槓桿空單操作,槓桿倍數達10倍。這表明投資人認為比特幣價格短期內有走跌風險,並透過此舉做為一種「避險策略」,以降低市場波動帶來的潛在損失。
據報導,該空單開倉時間為本週一,當時比特幣價格約為111,190美元(約新台幣1,547萬元)。但隨著市價小幅反彈,目前該頭寸已產生約260萬美元(約新台幣3.6億元)的未實現虧損。根據區塊鏈數據平台 Hypurrscan 指出,若比特幣價格突破112,368美元(約新台幣1,562萬元)水位,該投資人將面臨「被強制平倉」的風險。
需要注意的是,該名投資人僅在一週前,才透過類似操作成功賺取超過2億美元(約新台幣278億元)報酬。當時他利用加密市場急速下挫之際,部署多筆高槓桿空頭部位,因此成功套利。外界普遍認為,他此次的操作模式,正是試圖複製這一策略。
所謂槓桿交易,是加密市場常見的投資手法,讓交易者能以「借貸形式」放大操作規模。例如啟用10倍槓桿時,只需投入10%的資金,就能進行原資金10倍以上的部位。然而,此操作雖能「擴大利潤」,但也同時放大「潛在虧損」,市場若反向波動,甚至可能導致「資金歸零」。
評論:這類高槓桿空單操作顯示,在政治與經濟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機構投資人寧可選擇觀望或操控風險,而非積極進場。特別是在川普總統與中美貿易問題再添變數之際,這種策略進一步加深市場「下行壓力」。業內觀察人士指出,「巨鯨動向」正越來越成為判斷比特幣短期走勢的關鍵指標。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