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數位資產遺失風險高漲,你準備好加密貨幣繼承計畫了嗎?

數位資產遺失風險高漲,你準備好加密貨幣繼承計畫了嗎? / Tokenpost

如果你持有加密貨幣,便應超越僅僅「資產保全」的角度,開始規劃一套完善的「加密貨幣繼承計畫」。包括比特幣(BTC)、以太幣(ETH)以及不可替代代幣(NFT)等在內的數位資產,其價值可能從數十萬台幣到數千萬元不等。根據近年經驗,繼承人在沒有事先規劃的情況下,往往在持有人離世後無法取得這些資產,導致資產徹底消失的情況層出不窮。

與傳統銀行帳戶不同,加密貨幣依賴「私密金鑰(private key)」或「助記詞(seed phrase)」來存取,一旦遺失,幾乎無法復原。若未建立完善的繼承制度,原本應該成為遺產的加密貨幣,最終可能淪為無法追回的「遺失資金」。

比特幣遺失案例早已成為警示。根據研究機構 River 的報導,截至 24 日(當地時間),全球約有 157 萬枚比特幣處於永久無法存取的狀態,佔總供應量的 7.5%,以每枚價格 9,700 萬韓元(約新台幣 220 萬元)估算,總損失達約新台幣 1,374 億元。這些驚人的數字提醒我們,一個小小的疏忽,就可能讓高價值的數位資產永遠消失。

若要合法且安全地完成加密貨幣的繼承傳承,須建立包括「明確的資產清單」、「清楚的權限轉移指示」,以及「受信任的遺產執行人」等系統性流程。不過,此類敏感資訊若直接寫入「公開遺囑」中,將高度暴露於駭客與詐騙風險之下,因此需搭配「加密文件」、「密封檔案」,甚至是「去中心化身分識別(DID)」等保護隱私的技術手段。

此外,加密資產的「保管方式」也需細心設計。若完全交由中心化交易所保管,或以 QR Code 等方式傳遞給繼承人,可能導致資訊外洩或失竊。較理想的做法是,結合安全性高的「託管方案」與「自行保管」的彈性,並因應不同繼承人對科技理解程度,設定較低的「技術門檻」,以便順利轉移。

評論:目前多數國家的傳統遺產制度多以實體資產為基礎,對於結構特殊的數位資產尚未有成熟的繼承框架,如何填補技術與法律的斷層,已成為正積極討論的重要議題。

數位資產涵蓋了多元的加密貨幣種類、不同的錢包架構與鏈上機制,傳統法規難以全面適用;繼承人若缺乏操作指引,再多的遺產也形同虛設。因此,如何留下「實用而清晰的指南」,成為持有人在生前不可忽略的責任與對下一代的關懷。

總體而言,加密貨幣的繼承不僅要精通技術,也需建立在「信任設計」基礎之上。為避免數千萬元數位資產因遺漏而遺失,當下即是重新審視你專屬「加密貨幣繼承藍圖」的關鍵時刻。

關鍵詞:加密貨幣、繼承計畫、私密金鑰、助記詞、比特幣(BTC)、以太幣(ETH)、數位資產遺失、加密資產保管、遺產傳承、區塊鏈安全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其他相關文章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