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人工智慧(AI)技術正在全球快速崛起,但這波成長浪潮也伴隨著嚴重的「中心化風險」。根據統計,全球前 50 大私營 AI 企業,全數設於先進國家,其中高達 80% 集中於美國,突顯出技術領域的不均發展。有專家指出,若此趨勢持續,AI 將不再是全球創新的機會,而變成技術大國專屬的競爭籌碼。
根據 Decrypt 的報導,於 24 日(當地時間)指出,這種分配失衡的根源在於對「算力資源」的掌握不均。AI 模型的訓練與部署需要大量圖形處理單元(GPU)的支援,而目前供給遠遠不足。舉例來說,輝達(NVDA)推出的 AI 晶片 H100,單顆售價逾 30,000 美元,對於新創 AI 團隊而言,光是算力支出可能就佔去超過八成的總預算。相對之下,擁有龐大資金與硬體資源的大型科技公司,則能動用數十億美元囤積晶片並建立壟斷優勢。
這樣的發展造成 AI 應用上的嚴重「資源不平等」。現實情況是,只有資金雄厚、位於技術中心的企業與政府,才能建立尖端 AI 模型並收割商機;而許多開發中國家,即便擁有技術人才,也因 GPU 資源門檻過高而被排除在外,例如農業、教育與醫療等急需技術援助的領域反而難以受惠。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社會公平問題。
同時,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算力資源正在如石油、半導體一般,被視為戰略資產。倚賴少數國家進口計算資源的地區可能面臨嚴重的外交與經濟依賴,進一步削弱其國家安全與競爭力。
針對這項問題,愈來愈多業界人士認為,「去中心化算力市場」可能是可行的解方。如同 Uber 與 Airbnb 曾顛覆傳產市場般,去中心化算力網路可將全球閒置的 GPU 資源透過區塊鏈技術對接,打造類似共享算力平台。任何人皆可貢獻或租用算力,藉此降低 AI 技術的進入門檻。
此機制的核心是區塊鏈協議在其中扮演的「可信協調者」角色:參與者需質押代幣,以確保資源真實性與穩定性;若資源表現不穩,則可能遭遇懲罰,反之則獲得獎勵。開發者也能透過代幣進行跨國支付,以低廉價格存取所需算力,無需仰賴中心化供應商。整體而言,此模式可為供需雙方創造「穩定而公平的經濟模型」。
儘管業界曾擔心去中心化算力在效能上落後公有雲企業,但目前分散式基礎設施網路(DePIN)的表現已逐步提升。在延遲、吞吐量與并發處理等多項指標上均顯示出競爭優勢,配合智慧路由網絡與動態激勵技術,更能在保持效能前提下確保彈性。此外,也有專門用於分析與驗證效能的數據工具上線,提升平台透明度。
目前已有逾 1,300 萬台裝置上線參與相關去中心化網路,從高階 GPU 到一般邊緣運算裝置皆可納入其中。這使得 AI 開發者能更具彈性地依需求配置運算資源,進一步降低門檻並提升可得性。
AI 產業正處於關鍵的拐點,「建立公平競爭的舞台」迫在眉睫。儘管目前川普總統與中國政府都麾下有多家科技巨頭領跑 AI 戰場,但去中心化算力網路為其他企業與國家開啟了一扇門。無論是新創、學術機構還是開發中國家,皆可藉由成本更低、途徑更廣的方式運用 AI,創造貼近在地語言、文化與需求的模型。
評論:未來的問題不再是「是否需要去中心化」,而是「全球開發者該如何有效參與這一新型算力市場?」唯有推動更多裝置接入、促成更多應用案例、打造資源流轉與代幣經濟的良性循環,AI 才能真正成為全人類共享的資源,而不是資本壟斷的工具。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