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CryptoQuant 分析,近日加密貨幣市場的崩跌情勢可能被媒體與數據平台過度渲染。雖然報導指出市場損失高達 190 億美元(約新台幣 26,410 億元),但實際來自「清算」所造成的交易者資金損失,事實上僅為 23 億 1,0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3,211 億元)。
根據 CryptoQuant 於 10 日(當地時間)發布的報告,該公司分析師卡爾梅羅·阿勒曼(Carmelo Alemán)指出,媒體引用的損失數據多屬於槓桿部位的「名義價值」,並非真實的資金虧損。他強調,被清算的總部位雖高達 190 億美元,但這只是代表持倉金額規模,並不等於實際損失。
阿勒曼說明:「槓桿效應會放大損益,當價格順勢變動時獲利可觀,但一旦行情不利,損失也會快速擴大。190 億美元並非交易者自身資金總額,而是整體槓桿部位市值。」這提醒投資人在解讀市場震盪數據時,需注意真實損失與帳面金額的差異。
CryptoQuant 補充指出,於此次市場波動中,比特幣(BTC)的多空頭清算金額分別為約 10 億 5,000 萬美元與 1 億 3,360 萬美元;以太幣(ETH)方面,則分別有 8 億 9,500 萬美元與 2 億 2,970 萬美元損失。累計約 23 億 1,000 萬美元,遠低於 2021 年 4 月創下的 30 億 9,000 萬美元紀錄。
儘管當時市場反應近乎恐慌,例如比特幣價格在部分交易所自 12 萬 2,000 美元(約新台幣 1,695 萬元)暴跌至 10 萬 1,000 美元(約新台幣 1,403 萬元),導致超過 1,600 萬名交易者遭到強制清算,並伴隨美中貿易衝突等宏觀擔憂因素進一步加劇了市場恐懼。
不過市場也出現較為冷靜的觀點。匿名知名交易者 Doctor Profit 認為,這波下跌是一種「健康的重置」,有助於清除層層堆積的過度槓桿,提升市場整體體質。鏈上分析公司 Glassnode 同樣表示,過度投機資金正在退出市場,市場情緒已有所改善。部分指標如期貨資金費率已降至 2022 年熊市水準,突顯槓桿熱潮降溫。
儘管衍生品市場活躍度稍有回落,但現貨比特幣 ETF 等機構資金仍持續流入,支持市場的結構性復甦。評論指出,極端看多情緒已消退,市場正逐漸築底,尋求新一輪動能。
評論:此份報告以「鏈上數據」為依據,提出相較於誇張損失數字更貼近真實的損害評估,也提醒投資者理性看待市場變化,避免陷入媒體渲染的情緒波動中。
關鍵詞:比特幣、以太幣、CryptoQuant、槓桿清算、散戶損失、鏈上數據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