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BNB 鏈(前稱幣安智能鏈)於 10 月 1 日(當地時間)在官方 X(前 Twitter)帳號遭遇入侵事件,一場原本意圖散播詐騙釣魚連結的駭客攻擊,竟意外催生出一種全新的「迷因幣」——‘4’。這枚沒有任何技術背景或實際用途支持的加密貨幣,起初只是對駭客攻擊的一種戲謔回應,卻在短短一日內創下數百倍的驚人報酬,震驚整個社群。
根據事件經過,駭客入侵 BNB 鏈官方社群帳號,成功發佈包含釣魚連結的貼文。然而,攻擊者實際僅竊得約 4,000 美元(約新台幣 12 萬)的資金。由於這個「金額過小卻動靜奇大」的特性,一群投資者隨即靈機一動,上架了以此事件為靈感的全新迷因幣——‘4’。據統計,該幣種價格在數小時內暴漲至約 2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6,960 萬),甚至有投資者以不到 3,000 美元進場,最終持倉價值突破百萬美元。
這波暴漲起點,與幣安共同創辦人暨前執行長趙長鵬(CZ)在社群提及此駭客事件有關。在 CZ 發文後不久,數個加密錢包陸續購入‘4’,引發外界質疑是否有利用資訊不對稱進行提前布局的可能。專家認為,這類迷因幣行情多半源於「低流動性市場下情緒與話題炒作的假象漲勢」,缺乏基本面支撐。
本次‘4’事件再次反映出加密貨幣市場依然極度情緒化,也充滿隨機風險與短期投機。而這類與技術或計劃無關的幣種,卻能大量吸引臨時資金進場,顯現了散戶投資社群對「娛樂性投資」的迷戀。
評論指出,‘4’的崛起過程再次凸顯:即使沒有白皮書、沒有產品規劃,只要抓到市場的話題熱點,仍可能引爆一波投機熱潮。這提醒投資者在面對類似事件時,更應重視資訊敏感度與風險控管能力。
評論:‘4’的現象並非孤例,而是近年來「迷因經濟」在加密社群中逐漸常態化的縮影。在技術門檻不高的發幣環境下,任何題材都可能成為資金炒作的藉口,也更加說明市場對「敘事」與「情緒」的依賴遠高於基本面。未來類似事件恐將反覆出現,投資者不應盲目跟風,需謹慎因應。
關鍵詞:BNB 鏈、駭客攻擊、迷因幣、‘4’、趙長鵬、CZ、低流動性、資金炒作
資料來源:根據 X(前 Twitter)、幣安官網最新更新與社群追蹤報導,於 10 月 1 日(當地時間)整合發佈。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