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長達 13 年未曾動靜的比特幣(BTC)「巨鯨」近日突然現身,將過去以極低成本持有的 300 枚比特幣轉入交易所,引發市場震撼。根據區塊鏈分析機構 Lookonchain 的資料,這名投資者最初是在 13 年前、每枚僅 11 美元購買比特幣,當時總投入金額僅為 8,151 美元,如今這筆資產的帳面報酬率高達 41.6 萬%。
根據 Lookonchain 於 24 日(當地時間)的發文指出,該名比特幣巨鯨是在早期加密交易所 Mt.Gox 活躍時期間,以少量資本購入 BTC,並長期未移動錢包。直到近日,這位投資者才將 300 枚比特幣(市值約略等同於 462 億韓元)轉入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Binance),引發市場對潛在賣壓的擔憂。
目前該地址仍持有 590 枚比特幣(約 909 億韓元),顯示其資產仍具高額市值。此次轉帳不僅是一次單純的錢包移動,因轉入為交易所錢包,也加深市場對「實際拋售」的可能性猜測。
事實上,這位巨鯨早在去年也曾做出類似調度:當時他分批將 159 枚比特幣轉至新錢包,但並未進一步動作。然而,這次直接轉入幣安,市場普遍解讀為進入「準備賣出」的關鍵階段。
評論:這類沉寂許久的資產再度浮出水面,反映出區塊鏈的透明性也是一把雙面刃——即使尚未發生賣壓,僅是資金移動就足以引發市場恐慌。
而此次事件發生的時間點也極為敏感。近期比特幣價格劇烈波動,自高點 11 萬 1,900 美元(約 1 億 5,544 萬韓元)下挫至 10 萬 600 美元(約 1 億 4,033 萬韓元),市場出現大量持倉遭強平的狀況。根據市場數據估計,光是這輪波動就導致至少 160 億美元資金(約 22 兆 2,400 億韓元)被清算。
在這樣的市場混亂中,「長期持幣者」選擇轉入交易所,其代表的不只是個人的操作行為,更提醒了市場——區塊鏈上仍潛藏著大量未解鎖的「冷錢包」、隨時可能進場,對現有供需結構造成擾動。
評論:冷錢包活躍是典型的市場風險訊號,其影響遠超技術層面,反映出參與者對價格穩定性欠缺信心。
總結而言,此次比特幣巨鯨醒來、轉帳並非單一事件,而是一則警訊——提醒市場,區塊鏈上歷史悠久的老資產仍具備潛在影響力。加密市場雖因資產去中心化而富有彈性,但當套利條件成熟,沉睡已久的供給也可能瞬間釋出,成為價格壓力來源。投資人應隨時注意鏈上動態,以因應如今日這類突發狀況。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