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前 BitMEX 執行長亞瑟·海斯(Arthur Hayes)近日於其部落格發表的評論,他認為「比特幣(BTC)的四年週期理論已不再適用」。他指出,歷次牛市的背後皆有不同的巨觀經濟背景,這意味著比特幣的價格走勢已不再拘泥於固定的週期,而是對「貨幣政策」與「市場流動性」更為敏感。
根據亞瑟·海斯的劃分,比特幣歷來的牛市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全球金融危機後的2009至2013年期間,即「創世週期」,當時美國實施大規模量化寬鬆政策,比特幣隨之迎來首次爆發性上漲。第二階段是2017年,也被稱為「ICO 週期」,中國信用擴張導致資金流入市場,推動比特幣價格攀升;直到中國政策轉向,行情才告一段落。第三階段則為2021年的牛市,其背景是疫情後美元流動性充裕,但由於美國後續快速緊縮貨幣政策,導致升勢戛然而止。
海斯強調,從這些歷史案例來看,比特幣的價格走勢始終受到「貨幣供應變化」的主導,而非所謂的「區塊獎勵減半週期」。他明言:「比特幣反映的是資金流向,而非日曆上的時間節點。」他更提出極為樂觀的預測,認為比特幣最遲可能在2028年前上探「100萬美元」大關(約新台幣 13,900,000 元)。
目前,美國政府仍維持較寬鬆的流動性政策,而中國則持續限制信貸擴張。在此背景下,海斯認為,比特幣未來的價格模式可能將與過往四年週期的規律大相逕庭,出現更為複雜與多樣的價格結構。
不僅是海斯,區塊鏈數據公司 CryptoQuant 執行長朱紀映也對「四年週期理論」表達了質疑。他指出,目前比特幣市場中,長期持有者的人數已超過活躍交易者,這暗示著市場的結構性變化。他並分析,如今比特幣的主要驅動力,已轉向以巨觀經濟為基礎,而非單純的技術性事件。
此外,近期比特幣現貨 ETF 的問世也改變了市場格局。ETF 的推出吸引了大量機構資金,使比特幣價格不再單靠散戶主導的週期性行為,而是更多受到機構策略與宏觀因子影響。
雖然市場中仍存在部分投資者對於「減半後必漲」持樂觀態度,但越來越多的專家開始認為,掌握「比特幣真正的價格驅動因素」,應從流動性政策與宏觀經濟指標著手。「週期論」的影響力正逐步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對政策動向、貨幣環境與市場結構變動的深入剖析。
評論:比特幣作為資產的價格走勢日益擺脫過去簡單的技術指標或歷史規律,擴大轉向對政策與資金流的「宏觀敏感性」,此趨勢或將成為未來幾年投資分析的核心方向。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