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以「透明性」為核心特徵,卻也因此衍生出全新的潛在風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最大可提取價值(Maximal Extractable Value,簡稱 MEV)問題。這種現象指的是特定參與者透過重新排序交易以圖利自身的行為,已在多數公鏈上屢見不鮮。
根據 CryptoSlate 的報導,於 9 月間(當地時間),以太幣(ETH)生態系的 MEV 現象尤為嚴重。由於交易在被打包入區塊前,會先進入「記憶池(mempool)」並公開展示,這讓區塊生產者或中介者可事先查看其他用戶的交易,並將自身交易策略性地插入有利位置來獲利。例如,「三明治攻擊」就是一種常見手法,攻擊者會在他人交易前後安插自家交易,於短時間內賺取差價。報導指出,僅在 9 月間,因三明治攻擊導致的損失金額就達 30 萬美元(約新台幣 920 萬元)。評論:這種行為雖非惡意駭客入侵,卻也對散戶參與者形成不公平的競爭環境,可視為一種「隱性成本」。
目前,以太坊的區塊獎勵中,約有 11% 來源於 MEV 操作,顯示這已是系統性的結構問題。為解決這項難題,學界與業界正積極嘗試應用多種「密碼學技術」,盼從根本限制區塊生產者的交易審查能力,其中包括門檻加密(Threshold Encryption)與同態加密等技術,嘗試讓交易在進入記憶池前便經過加密,以防被提前檢視。然而,實際採用這類加密機制的區塊鏈系統仍相當稀少,絕大多數僅停留在研究階段。
不過,一項名為「Shutter(셔터)」的創新解法逐漸受到業界矚目。Shutter 是全球首個專為 MEV 問題設計的門檻加密協議,目前已成功部署於 Gnosis Chain 主網,成為目前唯一在實際環境中應用此技術的方案,並已開始在實戰中測試其效果。
具體而言,Shutter 將「交易解密金鑰」分散儲存在一群「密鑰持有者」手中,任何單一節點皆無法獨立解密,這使區塊提案者無法在交易確認前取得交易內容。整體流程如下:首先,由一個委員會共同生成公鑰與私鑰,使用者使用此公鑰對其交易內容加密,提交至鏈上。區塊提案者將這些加密交易打包進區塊,當區塊完成最終確定時,委員會成員再陸續公開自身的「解密片段」。只要達到指定數目的有效片段,便可組合還原原本的交易並執行。評論:此流程類似「多重簽章(multisig)」架構,兼具安全性與去中心化特性,實質提升系統公平性。
隨著 MEV 現象日益嚴重,Shutter 的出現提供了一個「可操作且可落地」的現實選項,顯示密碼技術正逐步從學術理論走向商用應用。評論:在追求區塊鏈公平與效率的道路上,Shutter 提供了明確的希望,未來有望成為更多公鏈的標準配備。只有當交易透明性搭配對等的加密防護機制時,區塊鏈的「公平性」才能真正落實。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