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比特幣(BTC)若僅作儲蓄工具恐限制潛力 專家籲回歸電子現金初衷

比特幣(BTC)若僅作儲蓄工具恐限制潛力 專家籲回歸電子現金初衷 / Tokenpost

根據韓國加密媒體 Decenter 的報導,於 24 日指出,若使用者僅將比特幣(BTC)視為「儲蓄工具」而非日常支付手段,可能會限制其實際應用潛力,偏離原本作為「電子現金」的設計初衷。

據加密支付服務公司 MoneyBadger 執行長凱雷爾·范維克(Carel van Wyk)表示,當前鼓吹單一「Hodl(長期持有)」策略的觀點,來自於「花爛錢(法幣)、存好錢(比特幣)」這樣的誤解。但他強調,尤其是政治不穩、貨幣貶值嚴重的國家,像南非,比特幣作為支付工具顯得更加重要。他直言:「在這些地方,比特幣應成為對抗不穩經濟環境的生活依靠。」

比特幣的創辦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於 2008 年白皮書中明確指出比特幣是「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但目前大多數使用者將其視為長線投資資產,而非日常交易貨幣。評論指出,這一取向導致比特幣在生活中的實際採用率低落,反而促使監管機構強化「比特幣非貨幣」的資產定性,形成惡性循環。

南非的例子便是現實縮影。當地支付服務商 PayFast 曾於 2014 年支援比特幣結帳,卻因使用率偏低,最終於 2019 年關閉此功能。儘管社群積極推廣加密貨幣支付,但商家最終仍面對「沒有人使用」的窘境,只能撤下該選項。

部分投資人抱持「比特幣將來終會普及」的想法,卻不願在當下嘗試消費。評論指出,這樣的態度無限期拖延採用時機,進一步阻礙市場接受度的提升。凱雷爾·范維克認為,擁有一種「儲蓄與消費並行」的策略至關重要。例如,同時使用兩個加密錢包,一個用於存放資產,另一個用作日常支付,這樣做也有利於稅務紀錄管理。

他指出:「如果人們能用比特幣購買咖啡、日用雜貨等日常物品,商家自然會看到需求與潛力,進而更願意接受加密貨幣。」目前在南非,已有支付業者開始針對交易提供「10% 的薩托希(satoshi)現金回饋」,幣安(Binance)也推出 QR Code 掃碼支付享 50% 折扣回饋等活動,藉此鼓勵使用者執行實際消費。除此之外,省去傳統換匯、銀行延遲、貨幣轉換等過程,也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項。

不過,比特幣交易涉及稅務申報的問題依舊存在,每次交易都需如實申報,對使用者形成阻礙。幸運的是,包括澳洲在內的國家,已開始放寬對小額用途的規範,若金額未達一定門檻,則可免稅處理,作為推動使用的合理化政策。評論認為,若越來越多國家跟進此種制度,比特幣的「消費基礎」將有望真正成形。

總結而言,比特幣若希望實現其設計理念中作為「電子現金系統」的定位,用戶現在就該打開錢包、主動使用,而非一味地「持幣等待」。唯有讓比特幣真正進入日常經濟活動,才能突破目前的應用瓶頸,展現其完整潛能。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其他相關文章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