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 공유 分享
  • 인쇄 列印
  • 글자크기 字體大小
已複製網址

中本聰早在 2010 年警示任意資料風險 比特幣(Bitcoin)資料儲存之爭再燃

中本聰早在 2010 年警示任意資料風險 比特幣(Bitcoin)資料儲存之爭再燃 / Tokenpost

根據 BitMEX Research 於 24 日發布的歷史資料顯示,比特幣(Bitcoin)創辦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與早期社群成員在 2010 年曾針對區塊鏈是否應允許「任意資料(arbitrary data)」儲存功能展開激烈討論,該爭議近日因相關社群爭論再次受到關注。

根據公開的論壇截圖,爭論始於 2010 年 12 月中本聰釋出比特幣 0.3.18 版更新時,他在該版本中限制了非標準交易類型的處理量,藉此限制透過區塊鏈傳輸與儲存非交易相關資料的使用方式。這一決定引發部分開發者不滿,他們主張比特幣區塊鏈不應僅侷限於轉帳與支付用途,也應支持資料儲存功能。當時參與討論的重要人物包括 Christian Decker、Gavin Andresen(蓋文·安德森)、Daemos 與 RHorning 等,中本聰本人也曾親自表態允許未來添加新的交易型別,展現一定彈性。

爭議持續延燒至今。最近,比特幣分支版本「Bitcoin Knots」的開發者 Luke Dashjr(盧克·達許)據傳提議建立一個可信多重簽章治理委員會,藉由硬分叉修改過去交易區塊以清除非法內容。雖然他本人否認提出此計畫,但事件卻點燃了 Bitcoin Knots 與更開放派的「比特幣核心」(Bitcoin Core)開發社群之間長期以來的哲學分歧。

針對這波爭議,區塊鏈基礎建設公司 Blockstream 執行長 Adam Back(亞當·貝克)於 9 月 30 日(當地時間)在社群媒體發文回應,他指出:「歷史總是重演。中本聰早已為遏制資料儲存提供充分理由,這場爭論讀起來就像是本週才發生的事件。但比特幣在 2010 年未死去,也會熬過 2025 年。」

評論:這場爭論不僅關乎歷史細節,更重新拋出關於「區塊鏈應該服務的用途為何」與「去中心化該達到怎樣程度」的核心問題。在費用、共識、安全與功能之間取得平衡,將考驗開發者與社群成員的價值觀。未來比特幣如何發展,仍將取決於全球社群的集體共識。

關鍵詞:中本聰、比特幣(Bitcoin)、任意資料、Bitcoin Knots、比特幣核心、去中心化

<版權所有 ⓒ TokenPost,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與散佈>

最受歡迎

其他相關文章

留言 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0/1000

留言小技巧

好文章。 希望有後續報導。 分析得很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