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社會對金融體系的不信任日益加深,「隱私權」成為備受關注的核心議題之一。尤其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領域,資訊主權問題愈發受到重視。許多專家呼籲,社會應該跳脫「隱私即為犯罪掩護」的刻板印象,重新思考隱私在數位金融中的正當角色。
根據韓國《中央日報》24 日(當地時間)的報導,華府部分官員主張,為維護社會安全,應掌握民眾的所有個人資料,並要求包括 DeFi 在內的新興金融技術配合政府監管。然而,這樣的方式恐成為駭客與犯罪組織眼中的「資料寶庫」,進一步威脅公共安全——在資訊就是資產的時代,若用戶無法控制自身的資訊,那此系統便難以取得信任。
去中心化金融教育基金會(DeFi Education Fund)與知名民調機構益普索(Ipsos)共同發表的研究成果顯示,美國民眾對當前金融體系普遍缺乏信心。調查指出,有 54% 的受訪者認為現行金融機構無法充分保護用戶個資,另有 56% 表示金融制度需進行結構性改革、強化對個人資訊的保護。此外,相信美國金融體系「安全可靠」的比例甚至不到三分之一。
這份不安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有歷史案例為基礎。2017 年,信用評級機構益百利(Equifax)遭遇重大資料外洩事件,當時近一億五千萬名美國人的姓名、住址、社會安全碼與駕照號碼遭非法外洩。此外,2024 年迄今,美國已通報多達 3,158 起資料外洩事件。評論:這說明金融體系資料保護已不再只是技術問題,而是攸關民眾日常安全的社會課題。
日常生活中的不安感也反映在實際訪談中。一名居住於紐約皇后區的受訪者表示,「每次進行大額交易時,總有種被監視的感覺。」另一位民眾則說:「我活在一個自己行動被不斷記錄的恐懼環境中。」評論:這樣的情緒正說明當前金融系統彷彿建立在一種預設全民有罪的架構之上,使人難以安心。
DeFi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該技術以保障隱私為設計核心,用戶可重新掌握個人資訊的使用和管理權限。其理念可追溯至 1990 年代密碼學先驅 Phil Zimmermann(菲爾·齊默曼),他曾指出,科技的發展將徹底顛覆隱私既有的保護框架,如今這一警告似乎正在實現。
因此,美國應審慎審視針對 DeFi 開發者的監管政策。如國會強行要求 DeFi 工程師遵循難以實踐的法規,不僅阻礙技術進步,也威脅民眾的資訊自主權。相關人士也呼籲,金融犯罪執法網絡局(FinCEN)近期主張的「混幣器規則」應立即撤回,以避免妨礙開發者於保護隱私上的創新設計。
面對數位時代快速變遷,若美國仍希望作為全球「自由的燈塔」,政府與國會勢必需調整方向,從強化監控轉為保障個人權利。評論:隱私權不應是新科技的阻礙,而應成為建構新金融生態系的核心價值。這場關乎自由的對話,才正要開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