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BTC)與以太幣(ETH)價格表面上看似經常隨機波動,但若仔細觀察,便能發現背後隱藏著一種週期性的節奏——那就是「選擇權到期日」的影響。每當大規模選擇權合約接近到期,市場通常會出現劇烈波動,影響整體投資部位,瞭解此一現象有助於投資人掌握關鍵時機,精準控管風險。
選擇權屬於一種衍生性商品,允許持有者在特定期限以前,以約定價格買入或賣出標的資產。在加密市場中,選擇權主要分為「買權(call option)」與「賣權(put option)」,分別授予買入與賣出的權利。通常情況下,選擇權合約在接近到期時間時波動性會放大,導致比特幣或以太幣的現貨價格也隨之產生敏感變化。
引發市場關注的另一重點在於,這類選擇權數據不只是投資工具,本身也反映了市場的「情緒指標」。例如「買賣權比率(Put-Call Ratio)」正是一項關鍵數據。當該比率高於 1,代表市場傾向看空,投資人普遍押注價格下跌;相對地,若低於 1,則表示市場情緒偏多、投資者看漲。當這類數據與選擇權到期日疊加時,經常伴隨劇烈價格波動。
此外,選擇權市場中流傳已久的「最大痛點(Max Pain)」理論也不容忽視。根據此理論,資產價格往往會在到期日接近令最多投資人損失的價位,即大量合約失去價值的水平波動。這種「最大損失點」的理論有時也被認為與市場操縱風險相關,特別是在大型選擇權到期時更容易出現價格異常波動。評論:儘管「最大痛點」並未被市場普遍證實,但它對交易策略與部位調整依然具有參考價值。
選擇權的主要結算時間大多集中在每月最後一個星期五(韓國時間下午 5 時),此時常與「市場高波動區間」相重疊。例如,當高達 50 億美元(約新台幣6,950億元)的選擇權合約集中到期時,即便只有部分交易人調整倉位,亦可能觸發大規模的買賣行動,進而帶動比特幣、以太幣及其他主流山寨幣同步震盪。
因此,選擇權到期日所帶來的「價格扭曲」、「交易量放大」與「部位重編」等現象,並非短暫的偶發事件,更像是加密貨幣市場中的可預測週期輪動。投資者若能深入解讀這些衍生品市場的指標動態,便能獲得比表層價格更深層的市場理解,進一步提升操作的戰略眼光。
關鍵詞:比特幣(BTC)、以太幣(ETH)、選擇權到期日、最大痛點、買賣權比率、加密衍生品
評論:選擇權市場雖屬專業領域,但隨著機構進場與散戶興起,其對比特幣與以太幣價格的影響力正逐漸擴大。想在市場中保持競爭力,學會解讀選擇權動態已成為不可或缺的技能。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