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英國政府早在數年前就宣布將打造以加密貨幣產業為核心的「全球金融樞紐」,但實際進展仍遠遠落後於預期。根據當地業界與觀察人士指出,儘管「加密貨幣」與「去中心化金融(DeFi)」正迅速發展,英國在政策制定上卻反應遲緩、支離破碎,與實際產業需求錯位嚴重。
英國一向以其傳統金融實力自豪,並以「全球加密金融樞紐」作為政策藍圖。然而在實際執行上,政策制定速度未能跟上產業演變節奏,使得「資本、人才與創新」逐漸流向政策環境更為積極的國家,例如美國與新加坡,這些國家早已透過明確政策方向取得了業界的信任與優勢據點。
根據 CoinDesk 的報導,於 24 日(當地時間)發布的最新「法規草案(Statutory Instrument, SI)」雖被視為英國數位資產監管上的一項進展,但內容仍顯局部,欠缺整體性規劃。例如金融監管機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直到 8 月才首次放寬「加密貨幣指數債券(ETN)」向一般投資人的銷售限制,卻仍對「加密貨幣ETF」保有高度限制。
此外,「DeFi監管」範疇的定義模糊,也使得許多企業面臨法規不確定性風險難以安心經營。在這樣的不明朗環境下,英國甚至提出加強「自動稅務申報」機制,引發市場對加密貨幣用戶轉移到稅制更友善的海外交易所產生疑慮,進一步衝擊國內交易平台的競爭力。
評論:在「規則透明度」與「監管一致性」缺失的情況下,英國要想建立投資人信任仍有一段路要走。參考過去川普政府時期的美國經驗,採取模糊標準與強硬手段反而造成監管機構間分歧,英國若重蹈覆轍,將使原已遲緩的政策更難落地。
值得關注的是,FCA近來已採取更積極的策略,期望透過「規範路線圖」與產業建立更緊密溝通,強化對投資人的保護,同時兼顧市場健全發展。例如提出以實施細則為基礎的具體計畫,讓從業者對監管路徑能有「預測性」,並提升整體市場的「透明度」與信任基礎。
不過對中小型加密貨幣企業而言,當前的監管環境仍是沉重負擔。相較於大型機構能調配資源應對合規事宜,創新型新創公司往往因此望而卻步,甚至選擇於監管及流程更友善的他國設立據點。
目前歐盟已透過 MiCA(加密資產市場監管法案)建立「全面且明確」的監管框架,新加坡也結合「監管沙盒」與「嚴格執照制度」引領公私協力合作模式發展,加上美國推進 CLARITY 與 GENIUS 等法案強化全球競爭力,相形之下,英國仍有多項「核心議題」尚處討論階段,在全球布局上處於明顯劣勢。
評論:要扭轉現狀,英國政府與 FCA 必須基於產業需求展開「實質對話」與制度性合作,建立一個「兼顧創新與風險控制」的監管框架。唯有如此,英國才能真正提升國際競爭力,重新確立在全球加密金融舞台的核心地位。機會尚存,惟時間不多。
關鍵詞:加密貨幣、去中心化金融、英國監管、FCA、數位資產、ETF、DeFi、全球加密樞紐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