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投資人對「收益型資產」的關注日益增長,加密貨幣市場也陸續推出具備被動收益特性的「收益型穩定幣」,成為新興的投資選項。這類穩定幣與傳統穩定幣(如:泰達幣(USDT)與USD Coin(USDC))最大的不同,在於其不僅以美元為價值錨定,還具備「僅持有即能產生收益」的機制,透過不同結構設計為投資人創造額外報酬。
根據近期市場動態,美國國債掛鉤型、去中心化金融(DeFi)抵押型,以及與衍生性金融商品結合的多種「收益型穩定幣」相繼問世。例如由 Ondo Finance 推出的 USDY,採用以短期美國國債與銀行存款為資產基礎,並透過每日動態調整的「重置發行」機制分配收益。另一個基於 DeFi 的案例 sDAI,則是使用者將穩定幣 DAI 存入合約後,由協議自動依照預定年化報酬率發放利息。
儘管新型穩定幣展示出明顯吸引力,其仍面臨來自各國監管機構的「法律風險」與「政策限制」。由於穩定幣若提供超過一定標準的收益,可能會被認定為「證券」,因此其鑄造與流通受到「區域限制」,在某些司法轄區甚至無法面向散戶銷售。例如,USDY 不開放給美國本土投資人,Circle 則僅允許經認可的機構夥伴發行 USDC。評論:這凸顯區塊鏈項目在合規路徑上的挑戰,尤其在美歐法規尚未統一之前,高收益產品更易受到監管關注。
此外,這類穩定幣的收益分配模式也將影響「稅務適用層面」。有些採用「Rebase」(增發)方式,即持有數量會隨時間逐步增加;也有項目以「固定發行但價值成長」的方式設計。這些差異可能影響投資人在不同法域下的「課稅時點與稅負計算」,多數國家將這類收益列為應稅所得,須精確紀錄收益時間與金額,以免潛藏稅務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投資人也將這些資產用於更高階的去中心化投資策略,例如投入 DeFi 借貸平台、加入流動性池、甚至參與結構型商品以追求「二次收益」。然而,這些進階應用也代表著更高的「市場波動風險」、「智能合約漏洞」與「流動性斷崖」等潛在挑戰。
專家提醒,儘管收益型穩定幣具備一定的短期報酬潛力,但在參與前仍應詳加了解該產品的法律地位、收益設計、治理架構等各層面。「單憑收益高」進場可能導致不必要的風險與損失。評論:在快速演化的加密市場中,收益從來不是免費的,如缺乏研究而倉促投資,最終得不償失的案例並不罕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