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CryptoPotato 於 24 日(當地時間)的報導,一個自「中本聰時代(Satoshi-era)」以來沉寂長達 13 年的比特幣(BTC)地址,近期突然「甦醒」,並引發市場關注。此錢包內存有約 232 枚比特幣,依目前市值估計為 2,650 萬美元(約新台幣 8.6 億元)。
這並非單一事件。就在 9 月 11 日,又有兩個記錄超過 13 年未活動的地址相繼被啟動,總共移動了約 300 枚比特幣,按當前幣價約值 4,760 萬美元;而更早的 9 月 4 日,也出現一筆從老錢包流出的 479 枚比特幣交易,當時總額約為 6,690 萬美元。換句話說,僅短短一週,就有超過 1,011 枚、價值近 1.84 億美元的比特幣從「長眠」中甦醒。
這些地址大多來自 2010 年至 2012 年之間,正值比特幣初期發展之際,被稱為「中本聰時代」。由於這段時期的比特幣很可能屬於創始人中本聰或早期開發者,因此這類錢包的突然變動往往會引起市場警覺。
根據加密貨幣交易監控平台 Whale Alert 的追蹤,這類古老地址的啟動被即時標記,顯示潛在的市場波動風險。若持有者將比特幣轉入交易所,市場恐將面臨拋售壓力,導致價格震盪。評論:這類資產一旦進入公開市場,易激起 FOMO(害怕錯過)與恐慌性拋售情緒,故交易者多半對此類動態格外敏感。
對於這些活動背後的動機,目前業界眾說紛紜,包括私鑰意外恢復、資產繼承、甚至是單純的測試轉帳都在推測範圍之內。然而,最大焦點仍然聚焦於:「這些上古錢包的真正擁有者是誰?而他們接下來會怎麼做?」
隨著比特幣總供應量有限,長期持有大量代幣的地址若出現異動,勢必對市場供需、生態系穩定性與參與者信心形成重大衝擊。這次中本聰時代比特幣接連被啟動的現象,不僅引發投資者好奇,更揭示了數位資產在保存、傳承與資產轉移等議題上的深遠意涵。
關鍵詞:中本聰時代、比特幣錢包、沉睡地址、Whale Alert、加密貨幣市場風險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