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BTC)礦工近期的「賣幣」行為出現顯著變化。根據 CryptoQuant 的分析指出,相較於過往多在牛市階段大量拋售獲利,如今礦工卻轉向「持幣不賣」,甚至傾向進一步累積部位,此一轉變也被視為比特幣生態邁向成熟的重要徵兆。
根據 CryptoQuant 於 24 日(當地時間)的研究,過往比特幣減半之前或牛市後期,礦工通常會出現強烈的賣壓,其代表性的「礦工倉位指數(Miner Position Index, MPI)」也會同步升高,釋出過多拋售訊號。但本輪週期至今,MPI 尚未顯示極端水位,僅出現零星拋售紀錄,尚未觀察到任何大規模賣壓。
CryptoQuant 指出,此次「賣出欲望下降」背後的關鍵原因之一,是美國「比特幣現貨 ETF 獲批」帶來長期基本面的支撐,再加上逐漸有更多國家開始將比特幣納入外匯儲備等準備資產,刺激礦工對未來行情更加看好,因此選擇「戰略性持幣」以圖後市。
此外,隨著比特幣區塊鏈運算難度持續創新高,比特幣網路已進入市場俗稱的「香蕉區(Banana Zone)」,意指算力競爭激烈至極、挖礦門檻飛快上升。此種情況下,礦工若無大量資本與技術後盾,本身生存難度升高,自然傾向節約資源、壓低賣幣頻率來維持算力穩定。
除了拋售變化外,交易手續費的走勢也與過去牛市模式出現明顯不同。在傳統周期中,手續費飆升通常與價格過熱、泡沫將破裂關聯緊密;但目前雖有手續費上揚,價格卻並未出現急漲急跌,而是呈現逐階上升的緩步趨勢,顯示市場相對穩健。
評論:礦工行為的這一結構性變化,似乎顯示比特幣正逐步擺脫早期以「短線套利」為主的市場特性,轉向機構化與國家級投資者參與的長期資產邏輯。從持幣策略、算力成本到鏈上數據,礦工看多情緒已成為重要基本面。
加密貨幣分析師 João Wedson 也在近日指出,今年比特幣雖然整體表現略遜於歷年平均,但整體仍遠優於 2014、2018、2022 年的熊市,特別是 9 月表現更是跑贏歷年均值,與 2012、2015、2016 等強勢年份比肩。
另一位分析師則進一步從技術面強調比特幣價格目前已完成經典的「逆頭肩形」型態,預示市場可能已正式進入超級多頭周期(Supercycle),推估長期目標價甚至有機會挑戰 15 萬美元(約新台幣 2 億 850 萬元),此一價格不再只是投機心理的幻想,而是「技術模式所驅動的合理路徑」。
總結來說,比特幣礦工不再追求短期的現金化收益,而是選擇壓抑賣壓、加速累積的策略,正逐步改變整個市場的供需平衡。從算力競爭激化、鏈上費用上升,到賣壓降低三項因素交錯之下,「礦工持幣」已成為當前比特幣多頭走勢的一大支柱。
關鍵詞:比特幣、礦工、拋售壓力、持幣策略、比特幣現貨 ETF、算力難度、交易手續費、超級多頭周期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