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貨幣市場中,資訊流動極其迅速,從價格的秒級波動到巨鯨錢包的追蹤,再到社群情緒的轉變,投資者時時刻刻面臨決策壓力。這對於白天有正職工作的投資人而言尤其困難,常常需要在下班後檢視各式專業儀表板,才能試圖跟上市場步調。正因如此,所謂的「AI交易代理人」正逐漸成為加密貨幣交易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工具。
AI交易代理人能夠將大量繁雜的資料,濃縮成用戶可以理解的「行為指引」。用戶只需簡單設定,例如:「當比特幣(BTC)下跌5%時即獲利了結」,代理人便能即時執行,並自動調整倉位,即使在投資人睡覺時仍能持續對市場做出反應,展現出高度的主動性。
隨著像是貝萊德(BlackRock)和渣打銀行(StanChart)等大型金融機構逐步進入加密貨幣現貨市場,整體產業的信任度也有所提升。然而,他們主要扮演的是資金通路提供者的角色,與投資操作本身有所區隔。相較之下,「AI代理人」則是直接參與交易,能夠讓整體交易流程變得更加「智能且可持續」,進一步降低使用者的流失率,成為未來平台競爭力的重要基礎設施。
根據摩根大通(JPMorgan)針對2025年制定的「e-Trading Edit」調查結果,61%的受訪者認為「人工智慧」將成為未來三年對市場影響最大的技術,顯著超越區塊鏈技術與API整合。這股趨勢在零售用戶端也逐漸擴散,每七人中即有一人表示願意將整個加密貨幣投資組合交由演算法管理。
評論:AI交易代理人的興起並非只是技術上的優化,更反映出散戶投資者對「簡化操作流程」與「全天候理財支援」的高度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必須明確區分「AI代理人」與傳統的交易機器人。傳統機器人僅執行重複性自動下單,而AI代理人則會考量社群情緒分析、錢包資金流、用戶風險承受度等多重面向,並且動態重構交易策略。過去的命令可能是「買入四百美元以太幣(ETH)」,而如今則可轉變為「在接下來一個月內逐步降低風險」,實現更為複雜精密的指令輸入。
不過,將交易決策的自主權交由AI介入,也引發部分學者的擔憂。例如,若多數AI代理人同時對市場發出的相同訊號做出反應,可能引起類似「尾部風險」的集體行為,惡化市場波動性。此外,AI模型的決策過程如「黑箱」一般難以透明化,也可能與監管機構所要求的演算法追蹤標準產生衝突。但若能搭配設置電路中斷機制、緊急停損開關或審計日誌等安全措施,從提升市場效率與交易生產力的角度出發,AI代理人仍具被廣泛採納的潛力。
若交易平台無法優先導入支援AI代理人的操作系統,將面臨使用者與交易量向更具動態優勢平台轉移的風險。目前已有風險投資與併購資金湧向此一基礎建設領域,而支援一鍵交易、設有代理人友善API的交易所,極有可能在新一波競爭中脫穎而出。
隨著AI代理人愈加活躍於市場,自然也加快整體市場反應速度,漸漸進入「人類難以跟上的節奏」。在此情況下,流動性提供者的買賣價差有望進一步壓縮,而價格發現機制也可能演變為AI間的速度與策略比拼。這場「智能競賽」不僅限於散戶,機構投資人同樣參與其中,並更傾向信任那些能留下清晰決策紀錄的代理人,讓過往以速度為王的證券市場,朝向以「智慧」為本的加密世界進化。
評論:從市場結構層面看,AI交易代理人將徹底改變價格形成機制,使原本被動等待市場指令的角色,轉變為積極塑造市場的推手。
目前,美國國會全面禁止AI交易技術的可能性不高。就如過去對於股票市場的演算法交易所採行的做法一樣,預期只會推動更強的負責追蹤與審查機制。因此,能在代理人架構中嵌入加密驗證型日誌系統的交易所,未來將在合規方面搶得先機,甚至變成策略性優勢工具。
綜觀目前局勢,交易所將面臨兩個選擇:是訓練用戶自行操作,還是提供可以「代表用戶行動」的AI幫手?事實顯示,大多數使用者更偏好後者。若要實現這種轉型,就必須由即時資料收集、高效能語言模型,以及在使用者設定界限下運作的治理機制組成一個緊密合作的系統。
總體來看,雖然監管環境漸趨開放,但真正能夠穿越這道門檻的,將是擁有「卓越AI執行能力」的平台與業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