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央行(ECB)總裁克莉絲汀·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近期強調,針對「穩定幣規範的漏洞」必須迅速補上,尤其對於未納入歐盟《加密資產市場監管法案》(MiCA)體系的穩定幣,若在歐洲市場流通,將帶來潛在金融風險。
根據 ECB 於 24 日(當地時間)舉辦的第九屆歐洲系統性風險理事會年會上,拉加德在演說中警告:若穩定幣是由來自歐盟內外的公司共同發行,可能觸發監管「真空地帶」。她呼籲歐盟立法單位儘速建立針對這類產品的完整監管框架,以防範潛在金融動盪。
她特別指出,所有穩定幣發行方「無例外地」都應具備可驗證的「信譽良好的兌付機制」與「完整資產儲備」;倘若缺乏這些基本保證,就不應進入歐洲市場流通。拉加德補充,投資者應隨時能以「面額價格」兌回穩定幣,為此發行方需持有足夠準備金。
她進一步表示:「一旦市場失去信心出現擠兌(bank run)風險,投資者會優先選擇在受到 MiCA 監管的歐盟境內求償。」但她警告,即便準備金儲於歐盟,也可能無法應付同時間大量兌付的需求,對整體金融穩定構成挑戰。
穩定幣是一種與法定貨幣如美元或歐元掛鉤(Peg)的加密資產,其設計目的是保持「價格穩定性」。過去幾年穩定幣市場急速擴張,各國監管機構亦積極尋求將其納入既有金融體系。
雖然歐洲央行長期推動「數位歐元」計畫,但來自美國的壓力日益加劇。尤其川普政府近期力推美國《穩定幣監管法案》,標誌著全球在「穩定幣監管主導權」上的競爭進一步升溫。美國國會已於 7 月制定明確的法律框架,而這將為美元掛鉤型穩定幣業者提供更多利多。
針對此現象,ECB 執行董事皮艾羅·契波羅內(Piero Cipollone)於 4 月曾表示,美國政策不僅涉及費率與資料外洩問題,更可能導致「歐洲的銀行存款外流至美國」,並強化「美元在國際支付體系中的影響力」。這形同削弱了「歐元的區域金融主導地位」。
評論:穩定幣早已成為新一輪貨幣霸權競逐的關鍵工具。川普政府強化美元導向的監管環境,使歐元(甚至其他法幣)面臨全球支付市場被排擠的風險。
另一方面,不僅美國與歐洲爭奪規範主導權,中國也傳出正在規劃以人民幣掛鉤的穩定幣產品。根據 8 月消息指出,儘管「數位人民幣」進程緩慢,中國政府正評估由官方主導發行人民幣穩定幣,以填補流動性與跨境支付需求。惟目前尚無正式公告啟動時程。
隨著穩定幣成為國際主流貨幣(如美元、歐元、人民幣)數位延伸的載體,全球監管主導權之爭愈演愈烈。這場「穩定幣主導權戰爭」,未來可能重塑全球支付系統,央行動向值得密切關注。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