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幣(ETH)長期以來標榜「去中心化」的理念,但根據 2025 年 8 月的鏈上資料顯示,實際流通中的 ETH 約有 70% 集中於僅 10 個錢包地址,引發外界對其過度集中化的擔憂。不過,這些地址多為質押合約、中心化交易所以及機構基金持有,與傳統加密貨幣巨鯨持有的私人地址性質大不相同。
根據鏈上數據顯示,前十大錢包地址共持有約 8,390 萬枚 ETH,接近總流通量(約 1 億 2,071 萬枚)的 70%。乍看之下,這樣的集中程度似乎與「去中心化」背道而馳,但深入分析後可發現,這些資產多被鎖定於質押池、交易所錢包與機構託管帳戶,屬於協議基礎設施的一部分,並非個人投機行為所導致。
其中最顯著的持幣地址為「信標鏈存款合約(Beacon Deposit Contract)」,目前其鎖倉的 ETH 超過 6,588 萬枚,占總供應量約 55%。該合約是以太坊轉向股權證明(PoS)機制的核心,允許用戶質押 ETH 成為驗證者,是整個以太坊網路運作的關鍵基石。
若進一步觀察前 200 大錢包地址,其累積持幣量達 6,276 萬枚 ETH,占流通供應的 52%。其中包含質押合約、流動性池、跨鏈橋接資產與機構託管帳戶等,與 比特幣(BTC) 巨鯨長期持幣、閒置不動的情況不同,以太坊這些地址更常見於日常交易與協議操作中。評論:這強調了以太坊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機構基礎設施與資產質押等應用場景的實用性,也展現了 ETH 作為功能性資產的定位。
從資金結構來看,以太坊的持幣權重正在從早期的個人投資者轉向平台與機構主導,包括 Coinbase 等全球性交易所,以及傳統金融機構如黑石集團與富達投資等均積極參與生態建設。值得關注的是,黑石的 ETHA 信託產品目前管理數百萬枚 ETH,進一步鞏固其在企業資產配置中的地位。
評論:截至 2025 年中,以太坊的「資產集中名單」正逐步從私人巨鯨轉型為協議與平台主導,反映該生態系統已邁入以實用性與金融化為導向的新階段。此轉變也代表以太坊正從單純的加密資產,演進為全球金融網路的基礎設施之一。
資料來源:2025 年 8 月 On-Chain Data 披露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