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CoinDesk 的報導,於 24 日(當地時間),區塊鏈技術公司 Blockstream 執行長亞當·貝克(Adam Back)提出一項引發熱議的概念,主張將比特幣(BTC)轉型為「加密學累加器(cryptographic accumulator)」,以進一步提升其交易「隱私性」與「抗審查能力」。這項構想隨即引來資深比特幣開發者彼得·陶德(Peter Todd)的回應,他表示該理念早在 2013 年便已由自己提出。
亞當·貝克透過社群平台 X 表示,隨著加密技術愈趨成熟,他認為未來比特幣的交易資料能以「大型資料塊(blob)」形式打包處理,如此一來可達到難以篩查的效果。他指出,這種結構類似以太幣(ETH)近期 Dencun 升級中的資料 blob 概念,目的是擺脫傳統區塊鏈交易模式,使資訊「無法篩選、無法審查」,進一步壯大比特幣的抗審查特性。
然而,貝克也坦言,若交易隱私性過高,有可能開啟「濫發垃圾交易」的大門。他警告,比特幣網路因此可能被過度擁塞,呼籲必須仔細調整架構設計,平衡開放性與系統穩定性。
對此,彼得·陶德表示,這並非首次有人提出相關構想。他引用自己在 2013 年撰寫的部落格文章《解構加密貨幣挖礦結構與公開時間戳系統》,指出此類「交易不可區辨性(indistinguishability)」設計可顯著提升使用者隱私。他更形容,一個優秀的隱私系統應該「看起來像是充滿垃圾資料的區塊」。
「評論」:隨著比特幣邁向技術升級,其「隱私保障」與「審查抵抗力」成為核心關切。亞當·貝克的提案雖具前瞻性,但如何兼顧垃圾交易的風險與使用效率,是社群未來討論的重要焦點。
這場圍繞比特幣未來發展方針的論戰,不僅反映社群內部對「隱私」與「自由」的價值分歧,也突顯加密貨幣如何在技術創新與全球金融合規之間尋求平衡。隨著更多新概念浮現,我們將持續關注比特幣如何在「科技擴展性」與「金融可接受性」間做出取捨。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