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比特幣(BTC)區塊接連被單一礦池挖出的現象,再次引起社群對「去中心化」核心價值的關注。根據報導,美國主要礦池 Foundry USA 近日連續挖出 8 個區塊,導致對於「算力過度集中可能帶來安全風險」的討論再度升溫。對此,目前擔任 XRP Ledger 驗證人的 Vet 表示,這正說明了比特幣潛在的「中心化風險」,而且問題來自於比特幣的架構本身。
Vet 指出,比特幣所採用的中本聰式區塊鏈,包括「工作量證明 (PoW)」和「權益證明 (PoS)」機制,在設計上存在某種程度的「鏈重組」(chain reorganization)可能性。他解釋,一旦礦工或驗證者取得絕對優勢,有可能重新回溯區塊並改寫交易紀錄,雖然現實中受到經濟誘因的約束,「但從技術上來說確實存在集合多方力量變更區塊鏈記錄的可能性」。
相較之下,Vet 強調 XRP Ledger(XRPL)具備無法被重寫的「最終性 (finality)」特性。一旦交易在 XRPL 被確認,即不可逆轉,這對於 NFT、遊戲與支付等需要即時資產轉移的應用,提供了高度可預期的信任基礎。他也補充,XRP Ledger 的共同創辦人們早已多次指出「不可重組設計」是 XRP 區塊鏈的技術基石。
從市場結構來看,兩者也有明顯落差。截至目前,比特幣約占整體加密貨幣市值的 59%,在產業中仍擁有極大主導力。然而 Vet 表示,「只要一條鏈存在可逆的可能,它就無法扮演真正的支付系統角色」。因此,他認為 XRPL 不僅是一個便宜且快速的解決方案,更代表著完全不同的區塊鏈哲學。
值得注意的是,算力集中現象可能並非短期異常。如果像 Foundry USA 這樣的礦池持續主導區塊產出,將進一步削弱公鏈的公平性與安全信任基礎。評論指出,Vet 的言論不只是技術觀察,更是一種對潛在風險的警示。
隨著加密貨幣核心應用不斷拓展,「交易不可逆性」與「鏈資料不可更改性」成為愈發重要的價值標的。本次爭議不只是圍繞比特幣與 XRP 的技術之爭,更揭示了區塊鏈該往哪個方向發展、信任設計該如何落實等深層討論。
評論:比特幣一度被視為去中心化體系的象徵,但在現實運作下,像 Foundry 這樣的大型礦池逐漸壟斷算力,反而讓原本應該「去中心化」的系統走向集中化。這也提醒用戶與開發者,區塊鏈的技術設計與治理結構,依舊是影響其「信任基礎」的核心因素。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