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貨幣市場近期出現盤整跡象之際,機構投資人持續進行的「低調比特幣(BTC)囤積」行動,正悄悄重塑整體市場結構。根據加密貨幣評論家烏迪‧韋特海默(Udi Wertheimer)於近日受訪時指出,過去五年來,機構投資者默默從早期長期持幣者手中吸收大量比特幣,這種趨勢形成了前所未見的「強制性需求結構」。
他解釋,部分長期支持比特幣的信仰者,以及持有一定比例比特幣的散戶投資者,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將資金分散至其他資產,如以太幣(ETH)、Solana(SOL)等,因此陸續出現拋售比特幣的情況。而機構投資人則在市場未高度關注時安靜承接這些賣壓。韋特海默強調,這些機構買家並非追逐短期利潤的投機者,而是「市場結構上不得不持續買入比特幣的強制買家」。
他以 MicroStrategy(MSTR) 執行長麥可‧塞勒(Michael Saylor)為例,指出塞勒透過長期不間斷的比特幣購買,讓公司幾乎轉型為一間「以比特幣為核心資產的企業」。一旦中斷買幣行動,公司價值可能隨之劇烈下滑,形成典型的「停止買入=結構危機」狀況。韋特海默表示,市場過去常見因規範變化或財務風險而被迫賣出的情況,但像這種無法停止買入的「強制性多頭玩家」,則是過去少見的新現象。
他進一步指出,市場目前正在進入「老派持幣人最後的拋售區間」,隨著拋壓結束,市場將面臨供給不足的情況,可能引爆新一輪牛市。他表示:「華爾街已經把我們的比特幣買光了,只是我們還沒察覺。」他強調,現時市場潛藏的上漲動能遠超預期。
對於未來的價格展望,韋特海默認為在現有結構下,比特幣價格有「升至40萬美元」的潛力(約合5億5,600萬韓元),而這樣的數字在這輪牛市中甚至可視為「保守預測」。他強調:「這聽起來可能匪夷所思,但很快就會變得相當合理且真實。」
此外,韋特海默也提及,基於以太坊的企業級資產管理模式正在崛起,加上杠桿投資者的脆弱結構,使整體市場面臨結構性轉變。他警告:「下一輪比特幣牛市中,反而是在這個市場待得最久的資深投資人,可能會錯過機會。」並呼籲投資人,應為這個嶄新階段做好萬全準備。
關鍵詞:比特幣、機構投資者、強制買家、供給短缺、MicroStrategy、麥可‧塞勒、烏迪‧韋特海默、以太幣、Solana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