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幣(ETH)近日公布一項規模高達1兆美元(約新台幣1390兆元)的大型安全升級倡議,目標是為全球數十億人打造一個能夠「安全存放每人1,000美元」的開放鏈生態系。據了解,這項計畫不僅著眼於現有投資者,也意在吸引華爾街及傳統金融業加深參與。根據 The Block 於 24 日(當地時間)報導,此舉強化了以太坊對外釋出的穩定與安全形象,但也揭露了其底層架構中難以迴避的「矛盾問題」:過度的「透明性」正逐步轉化為以太坊最大的安全漏洞。
以太坊生態的發展速度證明這一戰略並非空想。從鏈上數據來看,DeFi 協議總鎖倉價值(TVL)目前已突破640億美元(約新台幣8.9兆元),BlackRock、富達投信(Fidelity)、摩根大通(JP摩根)、Robinhood 等主流傳統機構也已陸續推出或參與以太坊相關金融產品。雖然外部信任度提升明顯,但安全專家們卻針對「最大可提取價值(MEV)問題」發出警訊。
根據 Flashbots 數據,自2020年迄今,以太坊網路上的 MEV 行為已造成超過18億美元(約新台幣2,500億元)的資產外流,且其中絕大多數是透過針對一般用戶的「夾擊(Sandwich)」與「搶跑(Front-running)」等手段實施。評論:這類攻擊破壞使用者公平性,一旦新手用戶大量湧入,將對以太坊整體信譽構成重大威脅。
問題根源源自目前網路交易皆先提交至公開的「交易記憶池(Mempool)」中等待處理,這段期間任何人都可見交易細節,任由惡意程式攔截、操控。在此架構下,原本設計來達成資訊公開與去中心化的透明性,反而替攻擊者創造機會。雖然目前已有如 MEV Boost、私有交易池等工具試圖緩解該問題,但這些方法大都只能將風險轉移給其他參與者,並未真正解決根源。
對此,開發者社群已開始討論一項更根本性的變革:全面加密主記憶池的交易資料,也就是在交易進入區塊前保持加密,不讓外部可見。該提案理論上能使交易內容完全在鏈下保密,只有在區塊完成打包時才揭露內容,從而有效遏止 MEV 攻擊。評論:這類方案若能落實,將為普羅用戶帶來一層近乎「預設啟用」的自動防護,降低對第三方防禦工具的依賴。
然而此一設計導入後,對以太坊基礎協議的影響極其廣泛,包含交易傳播方式、共識演算法、執行環境等核心機制皆須全面升級,等於從骨幹核心進行重構。即便目前尚未推行時間表,評估過程預估將歷經數年,涵蓋多項網路升級與公投。
以太坊方舟基金會共同創辦人、技術社群及多位研究員均已指出,若資本持續大量湧入,維持使用者信任與安全將成為更迫切的優先議題。評論:對衡量長期價值的機構來說,一旦現有架構無法證明對用戶公平且安全的處理能力,將可能影響其部署以太坊資產的信心。
關鍵在於:以太坊是否有決心開展這場代價高昂、但事關未來的架構改革?這不僅關係到它是否能延續目前的指數成長曲線,更是對區塊鏈核心「去信任、去中介」精神的再一次試煉。
簡而言之,正如報導所言:「解方只有一個——加密主記憶池。」
若無法儘快找到全面遏止 MEV 攻擊的結構性方案,以太坊的長期可擴展性與治理信賴度,都將受到不可逆轉的挑戰。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