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B 鏈日前出現名為 TST(Test Token)的代幣異動,引發社群恐慌,不少投資人擔心出現「詐騙退出」(Rug Pull)情況。對此,幣安(BNB)創辦人趙長鵬(Changpeng Zhao,CZ)親自出面澄清,表示這僅是「教育用途」的測試代幣,並非官方開發項目。
根據韓國媒體報導,事發起因於一個疑似開發者的錢包地址突然拋售市值約 3 萬 400 美元(約新台幣 422 萬)的 TST,導致該錢包餘額歸零。在 X(前身為推特)平台上,部分用戶隨即指出這很可能是開發團隊「出貨跑路」,使得「TST 為詐騙幣」的爭議迅速擴散。
然而,根據趙長鵬日前的解釋,TST 的誕生其實是源於幣安鏈(BNB 鏈)用於教育影片拍攝時所部署的一個測試用智能合約,原意並非作為公開發行代幣。他坦言,該影片發布後意外引發社群過度關注,導致部分人將其視為真實項目參與交易和投資。
對於代幣的爭議,CZ 指出,相關影片目前已設定為私人觀看,並將該測試錢包的私鑰銷毀。然而,社群中也有聲音質疑此舉的誠信,認為除了公開的測試錢包外,依然有其他「開發者錢包」參與代幣交易,可能存在複製私鑰或備份的可能性。
評論:此事件突顯了區塊鏈上透明資料的雙面性。雖然所有交易皆可追蹤,但當錢包擁有者身份不明時,社群容易基於片段資訊形成誤判。
趙長鵬也進一步強調,TST 從頭到尾都不是「BNB 鏈官方代幣」,幣安公司與旗下團隊成員也未曾持有該項目相關代幣。此舉旨在釐清外界誤認該代幣為幣安實驗計畫的誤解。
TST 的案例成為一次重要提醒。事實上,在缺乏明確用途、路線圖或公開資訊的情況下,一個原本單純為教育而生的測試代幣,卻因社群過度投機,而形成價格異常和流動性集中的現象。最終,這筆價值約 422 萬台幣的「清倉交易」,也為加密投資人重申了「投資迷因幣需審慎評估」的警訊。
專家指出,「測試性資產」應僅被視為用於展示或開發過程的「道具」,不宜妄加投資。他們建議民眾在評估新項目時,應詳細檢查代幣合約、流動性池與該資產是否合法公開,若無任何透明資訊與開發計畫,投資行為猶如「在賭桌上試手氣」,風險極高。
關鍵詞:BNB 鏈、Test Token、TST、教育用途、測試代幣、趙長鵬、CZ、代幣詐騙、Rug Pull、加密資產風險
留言 0